如今,消费者在终端市场越来越容易找寻到酱香型白酒的身影。当新京报记者随机在某购物平台上输入“酱酒”关键词,便能出现100页的产品目录。值得玩味的是,这些产品中,除了打出“贵州茅台镇”这一生产地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不乏在首页打出“坤沙”、“纯粮”等关键词宣传其产品正宗。甚至有产品直接以“十分相似千元台”、“飞天口感酒”等噱头十足的话语,侧面将自己的产品与飞天茅台挂钩。


有行业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种“傍名牌”的行为,在茅台镇的酱香酒企业中并不罕见。甚至大量产品在外包装甚至是商标上,都极力向飞天茅台靠拢,以此抬高身价。更重要的是,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往往会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其产品与茅台集团挂钩。

 

这些中小品牌在打擦边球之余,售价却并不亲民。还是以淘宝网上查询到的产品信息为例,首页的100款产品中,只有23款产品的售价在100元以下。200元以上、300元甚至是数千元的非名牌产品,混杂在知名白酒品牌当中。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鱼龙混杂的酱酒产品中,大量产品来自茅台镇当地企业生产,本身并没有品牌号召力。不少在资金实力或者是资质上无法与大企业达成合作的外地老板,往往会选择这些合作生产贴牌酒。借着茅台镇酱酒的声誉,以远高于其实际品牌以及品质价值的售价在市场出售。而这些出售贴牌酒的商人,往往只是希望借助“酱酒热”,或者说是“茅台热”,来分一杯羹,并没有长期经营的决心。

 

并不是所有中小品牌都存在蹭热度的嫌疑。“酱酒热”催生新品牌,在业界看来,是过去酱香酒品牌缺失,茅台一家独大且茅台酒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市场对酱酒品牌有迫切需求的最直观体现。

 

但从公开数据来看,目前酱香型白酒的市场占比只有15%左右,中国白酒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依然是在浓香型白酒上。与此同时,从品牌阵容上来看,在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酱香型白酒仅有贵州茅台一家,即便是加上近年频传上市消息的郎酒与国台酒,浓香型白酒上市企业的数量,依然远多于酱香型白酒企业。

 

有业内观点称,无论是从产品规模还是品牌规模,酱香酒品牌化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谨慎应对当前的“酱酒热”,更要防止因品牌和价格乱象带来的产区资源过度消耗。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此前在公开渠道也表示,贵州白酒的主力是酱酒,声誉来源于酱酒,效益依赖于酱酒,但不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地方都适宜做酱香,都有条件、有技术、有能力生产优质酱香酒。如果酱酒继续保持这种扩产节奏和发展方式,很可能达到生态上限,对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对产业发展造成沉重打击。

 

新京报记者 薛晨 图片 淘宝截图

编辑 徐晶晶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