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头卡车窗视频截图。


11月14日,安徽马鞍山某工厂门口的私家车中,一名男童因被车窗卡住脖子,哇哇大哭。

 

凌先生和工友们发现之后,一边帮忙寻找家长,一边试图打开车窗施救。幸运的是,最终孩子被成功救下。



但这件事还未结束。凌先生将此事拍了一段视频上传网络,并称这个视频发出来是为了警戒一些家长,不要把小孩丢在车上。不料男童妈妈发信息告知凌先生需删掉视频,如不删除将对其进行起诉。


对此,网友吵翻了天。有人认为,应对凌先生见义勇为救娃的行为予以认可,家长应表示感谢之情。但凌先生在未取得家长同意,就擅自上传含有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视频,其行为并不妥当——他在上传视频之前,应先征求家长的同意,并将孩子面部和车牌号采取打码处理,避免暴露未成年人的重要隐私信息。


也有人认为,对家长一方来说,对方事后私自发视频到网上确有不妥,但人家也并无恶意,何况是救了自己孩子,完全可以通过心平气和的沟通,用平和的语气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起诉相威胁。



人人都有可能是信息的生产者,随手拍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平衡好传播与隐私的界限,是当下应当思考的课题。


2015年,《华西都市报》曾报道过《成都177处公共区域监控被网络直播 市民觉得不舒服》。报道显示,在一家名叫“俺瞧瞧”的网站上,可以看到遍布全国各地的热点景区、城市街景以及企业、商铺的实时情况。而成都恰好有177处摄像头“入围”。

 

试想,当你在街头逛街时,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网上实时直播;当你到餐厅吃饭时,你点的什么菜,甚至连谈话内容都有可能被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知晓。这显然很难让人拥有“安全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社会中,数据正不可避免地成为支撑商业运转的重要资源。但值得警惕的是,隐私不应该成为技术进步的牺牲品。



从法律上来讲,未经允许就转载或上传当事人的声音及画面,涉嫌侵犯隐私权或者肖像权。

 

面对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我们应当拥有说“不”的权利。同时,沸腾君(xjb-feiteng)也希望,大家平时在生活中能够多注意一下,拍摄视频时也要尊重他人应享有的隐私权。


编辑:马小龙  实习生:潘宇洁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