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耿子叶)近些日子,通安村党总支书记邓跃虎有点忙,忙着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企业家来到村里考察民宿院子、咖啡馆、陶艺工坊等项目。今年34岁的邓跃虎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也是荣昌本地人,2011年来到安富街道驻村,两年前,来到通安村做党总支部书记。近日,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通安村举行,400多位与会人员走进这个川渝腹地的小山村,尝尝村民山后自种的柑橘,也看看村子是如何用陶艺吸引年轻人回归的。

 

现在正是通安村柑橘成熟的季节。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村民会场前摆摊卖柑橘

 

近日,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通安村举行,400多位相关专家、企业家走进这个川渝腹地的小山村。


当地村民们头一次见这样的大场面,把自家的花椒、柑橘、红薯、竹编,带到了会场外摆摊卖货。出摊不到两个小时,邓成玉老两口的小摊就卖了几十斤柑橘。

 

乡村复兴论坛会场。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秋末的通安村,漫山遍野的绿色中还掺杂着些许橘色,眼下,正是柑橘成熟的季节。经过改造,村里废弃近40年的矿井区成了大会场,70岁的邓成玉和老伴吴洪民一早到山上摘了五筐柑橘和一筐柚子,带着两把小板凳、一杆秤,坐等远方城里来的客人到来。

 

邓成玉老两口有三个儿子,都早已成家,孙子孙女也都长大了,两个人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就在山上种柑橘,到了成熟季节,就摘了柑橘拿到集市上去卖,挣钱补贴家用。

 

集市离村子远,骑车要走十多里地。往年老两口的柑橘到12月就卖完了,今年价钱低,柑橘不太好卖。邓成玉说,“村里越好,我们就越好,欢迎人们来通安村,以后我们想天天在村里摆摊,多卖点小东西。”

 

90后大学生回乡做陶艺

 

安富镇通安村虽偏居重庆一隅,却有不少优势。记者了解到,通安村是四大名陶荣昌陶的主产地之一,陶文化悠久,村里有宋窑遗址和丰富的陶土矿。

 

通安村原来知青下乡的居住点,已经闲置多年,2014年,管永双和妻子李云杉从川美毕业后来到通安村,扎根这里专心制作陶艺,通安小栖就是他们与当地一起打造的以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民宿。

 

村里以做陶艺闻名。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现在,要问起通安村民,人人都知道村里有个通安小栖,“好多城里人来哟”。这些从城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在通安小栖跟夫妻俩一起学做陶艺,见证由土变陶瓷的烧制过程。

 

原本年租金只有几百元的旧房子,营业3个月,接待游客500余人次,营业额就突破了10万元,通安小栖成为通安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盈利点。“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通安村。”邓跃虎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把村民的闲置房屋流转出来进行盘活,吸引这些年轻人到通安来。

 

邓跃虎说,接下来,川美三名学生要在村里开工作室、日本留学回来的雕刻师要来村里考察、两位做咖啡的大师要到村里开咖啡馆、四川内江做民宿的年轻人要在村里开民宿。“现在是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这是通安村抢滩的大好时机。”

 

家家户户做陶盛景或将回归

 

余女士是安富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在以前的安富镇,家家户户都做土陶,村民家里用的碗碟、泡菜坛等都是自己做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村子里做陶的村民越来越少。近些年来,安富逐渐重视陶产业发展,整个街道都是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作室、企业入驻得比较多,全年的陶产业产值能达到35亿元。

 

通安村在安富街道算是最大的村子,村里有6000多人。作为川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荣昌有104个非遗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十一小组团队通过乡村复兴论坛进驻荣昌通安村,对荣昌陶、夏布、折扇等非遗元素进行改造、解构、重塑,在通安村老矿井区打造了契约剧场、布•境、扶摇等五个互动装置。

 

记者看到,这些新奇的互动装置引来了不少周边村民,三矿井片区还成了村民争相拍照的网红打卡地。

 

邓跃虎告诉记者,通安村建设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每年的寒暑假将有清华大学的学生来到这里学习实践,在这期间,他们会在村里开展一些项目,为村子设计文创产品、用年轻人的方式进行宣传等,推动通安村的发展。目前,通安村已经聘请了5位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作为实习村长,他们也将用各自专攻的领域为通安村未来发展留下点东西。

 

现在,在通安村,村民们可以到陶艺工坊免费接受培训,截至目前,已有几十个中青年村民进行了培训,有的村民已经在街道上做了门面,开起了工作室。邓跃虎说,想通过这种免费培训陶艺的方式让更多的村民学陶艺,未来的通安村可能人人都会做陶艺。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