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与“假靳东”的恋情,把一群“60+”的阿姨们送入了舆论风暴中心。

 

面对短视频平台上经过拼接配音的粗劣视频,她们深信不疑,全情陷入与“东弟弟”们的恋爱幻梦;为了手机里的一句“姐姐”和嘘寒问暖,她们剪去长发、离家出走,甚至与相伴几十年的丈夫翻脸反目......

 

对于她们的“痴情”,旁观者或许报以嘲讽,但背后中老年群体的情感荒芜现状,却很难让人对此“一笑置之”。

 

在那些你关注不到的角落,究竟有多少中老年人在渴望爱情?

 

线上线下,他们积极寻爱

 

每周二、周六,在天安门东侧的菖蒲河公园,都会聚起一群相亲者。

 

他们精心打扮、互相打量攀谈,有人甚至立出写明择偶条件的纸牌,等待有意者“上门”......只有一点与其他相亲会不同——那就是他们”60+”的年龄。

 

作为北京最大的老年人相亲聚集地,菖蒲河公园是我国逐渐壮大的老年相亲市场的缩影。

 

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我国60岁以上空巢老人数量预计在2020年达到1.2亿人,比2016年多了0.1亿人。2016年公布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因为离异、丧偶和未婚产生的孤寡老人占比高达25.32%。

 

换句话说,伴随中国独居孤寡老人数量增加,“老年婚恋相亲”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可见;过去老年人常被忽视甚至污名化的情感需求,也在逐渐催生出一片“产业蓝海”。

 

除了菖蒲河,比较有名的还有上海徐汇宜家老年相亲角、重庆市渝中区洪崖洞的“相亲角”等。

在“公园相亲会”之外,广场舞、老年旅游团、宜家聚会(早期老年人缺少线下活动场所,2007年左右,国内部分宜家开放环境优雅且消费不高的“咖啡区”,成为老人聚会的区域),也是“夕阳红”恋情的常见场景。

 

 

而在线下相亲外,电视节目也是老年人相亲寻爱的渠道。

 

以湖北经视的《桃花朵朵开》节目为例:参与嘉宾主要定位于35岁以上未婚、离异、丧偶等有相亲需求的人群,与之相对应的是观众主要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节目模式与《非诚勿扰》等年轻人相亲节目类似。在过去几年间,《桃花朵朵开》服务过五千多位女嘉宾,一千多位男嘉宾,曾连续两年保持武汉地区周末黄金时段前三的收视率。

 

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下花样百出的各类社交媒体也成为老年人彼此联结的平台。

 

根据《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短视频平台上,40-49岁用户渗透率从半年前的63.5%增长至去年底的76%,50岁以上用户则从54.5%增长至66.7%。

 

学者黄卫宁则研究了中老年网民使用移动K歌软件的情况,发现中老年群体会将自己录制的歌曲分享到微信等其他平台,也会互相为对方的作品点赞评论、送礼物,建立起共享网络空间和同一套话语体系的“社交圈子”。

 

对于微信等即时通讯APP,数据显示,平均每个月有6300万55岁以上的微信用户保持活跃;发表情、图片(81.8%)或小视频(68.9%),朋友圈互动(81.6%),收发微信红包(83.0%),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常用微信操作;超6成的中老年人能够熟练的发布原创朋友圈、为他人的朋友圈点赞评论;近七成的中老年人每天的微信使用时长超过1个小时;老年女性比男性在微信使用上更加积极。

 

 

人到六十,他们寻爱不易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中国,有27%的老年人丧偶,群体数量达到4748万;而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80%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而实际进行婚姻登记的不足一成。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老年人面对情感,往往选择“凑合”与隐忍。

 

一方面,社会对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往往选择忽视,较少提供帮助。相亲、网恋等名词,在更多人心目中是专属于年轻人的词汇。老人们得到的,多是物质生活上的关怀;而面对丧偶、城市居住与亲戚来往变少、儿女各自成家等所带来的情感空洞,却很少有人提供专业帮助、为他们排解孤独——在别人眼中,他们是操劳的老伴,辛勤的父母,慈爱的祖父母......却很少被看作同样渴望爱慕与关怀的“爱人”。

 

另一方面,老人们往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中国人民大学的统计表明,50%的老年人认为再婚的阻力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他们来说,丧偶后再婚往往被视作对不起原配老伴的行为。

 

除此之外,财产、经济条件也是老年人恋爱相亲中避不开的考虑因素。与年轻时的婚恋不同,“黄昏恋”往往牵扯到遗产继承问题。据报道,因财产分配的纷争,不少老人选择“只搭伙过日子”,而不领证结婚。而养老金、房产、车子等财产,也成了老年婚恋市场上一些居心不良者的行骗动机。

 

此外,子女的干预、社交渠道的有限等,也都是老年人“追爱”路上的绊脚石。

 

 

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这个难以忽视的事实,使得这种现象越来越值得关注。

 

人口老龄化程度一般是指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

 

今年10月16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共同发布的《健康老龄化蓝皮书: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指出,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2033年则会超过4亿,2053年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老年人口达到4.87亿,届时将占到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相较而言,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2000年至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从10%提升到34%,比世界平均速度快一倍多。

 

 

换句话说,在那些少人关注的角落,正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挣扎——他们渴望爱与慰藉,却难以克服传统观念与内心漩涡。想要为“60+”的他们“破局”,最终还要社会、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合力。或许,就从为他们的“情与爱”多些接纳和倾听做起。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实习生 霍旻含

新媒体设计 陈冬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