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大台煤矿等5座煤矿全部关停,600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结束了北京千年采煤史。11月20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北京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成为全国能源清洁转型典范城市。


煤炭消费量四年压减近千万吨


北京西部山区曾是产煤区,在“十三五”期间,大台煤矿等5座煤矿全部关停,600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结束了北京千年采煤史。


北京全市煤炭消费量由2015年的1165.2万吨削减到2019年的182.8万吨,远低于“十三五”规划目标的400万吨,煤炭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13.7%降为1.8%。全市优质能源比重由2015年的86.3%提高到2019年的98.2%。


据介绍,能源结构加快优化促进了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₂)年均浓度分别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13.5微克/立方米降为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


全市供电可靠率99.995%


“十三五”期间,北京建成四大热电中心,实现本地电力生产清洁化。同时,推进首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冬奥会、大兴国际机场、农村“煤改电”等重点区域电网工程建设,到2019年底,全市外受电通道达到12条26回路,外受电能力增加到3100万千瓦。同时,建成投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实现本地电力生产清洁化,全市供电可靠率99.995%。


北京出台了鼓励热泵、太阳能利用等绿色能源支持政策,可再生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6.6%提高到2019年的7.9%。截至2019年底,全市12.7%的全社会用电量、15.8%的发电装机规模、9.9%的建筑供暖面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截至2019年底,北京累计建成充电桩约20万个,已基本形成全市平原地区半径小于5公里的服务充电网络。


在河北唐山、天津南港建设LNG应急储气项目


在燃气供应方面,北京一直寻求完善多源多向供应体系。近年来,已经建成陕京四线“一干三支”北京段工程,到2019年底,形成“三种气源、七大通道”外送格局。天然气输配管网接收门站达到10座,接收能力达到1315万立方米/小时。各区全部实现连通管道天然气,平原地区燃气管网实现“镇镇通”。


按照国家要求,地方政府要落实平均3天需求量的储气能力,城镇燃气企业要落实全年总销量5%的储气能力。为此,北京正加紧建设河北唐山LNG、天津南港LNG应急储气项目。


按照北京市全年天然气用量200亿立方米计,市政府应急储备能力应为1.65亿立方米,城市燃气企业应急储备能力应为10亿立方米。


河北唐山LNG应急储备项目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港口物流园区,新建2座16万立方米LNG储罐,储气能力约2亿立方米,计划于2020年12月实现投产运行。


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接收站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将新建10座LNG储罐及相关配套设施,配套新建1个接收站码头以及1条跨京津冀三地的长输天然气管道,储气能力约12亿立方米。目前,项目一期接收站地基处理工作已完成,计划2022年底具备通气条件。


130多万户农村居民清洁取暖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清洁供热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热网供热面积1.97亿平方米。


在采暖、工业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方面,累计完成约3万多蒸吨燃煤锅炉改造。对市域燃煤锅炉、农村散煤施行清洁能源替代,已经完成31座新城集中供热中心清洁能源改造。全市城镇地区供热面积达到8.95亿平方米,基本实现清洁供热。


即使在农村,也已经施行清洁能源取暖,全市130多万户农村居民已实现“煤改电”“煤改气”,基本实现全市平原地区“无煤化”。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