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的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孙泽洲今年50岁,作为我国航天器总体设计和测控通信技术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深空探测领域研究和工程实践,先后担任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绕月探测任务和首次月面软着陆及巡视探测任务,尤其是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北京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媒体见面会上,孙泽洲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践行劳模精神,‍在工作中敢于创新。“不能完全按部就班地走过去国外的深空探索之路,要用创新实现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探测器研制阶段,工作紧张是常态

 

新京报:作为劳模,你平时工作状态和节奏是什么样的?有任务时会格外忙碌吗?

 

孙泽洲:我们单位主要是从事空间飞行器的设计工作。空间飞行器包括围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和去其他天体的探测器。我从事的领域是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


从立项开始,一般探测器的研制周期大概是4-5年的时间。研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方案设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初样研制阶段,相当于要把设计转化成产品和系统,并对系统进行多种考核,要模拟发射过程中的力学环境、空间飞行过程中的热环境等,还要模拟被探测天体的一些其他特殊的环境,对设计进行一个完整的验证;第三个阶段才是正样的阶段,研制真正飞行用的产品。每个阶段大概一年半左右。


我们在这4-5年里基本上都处于很忙的状态。就类似读高中三年备战高考一样,每一个节点都有要面临的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一旦进入型号研制,工作紧张是一种常态。当然,其中一些节点更紧张,因为一些实验有特殊性,比如我们做热真空实验,相当于模拟真空环境的实验,基本是连续24小时在运行。


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加班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我们研发的探测器,每个都有特殊性,所以我们常态工作到(夜晚)八九点,阶段性工作到十一二点也很正常。


深空探测要有自己的想法


新京报:此次获得全国劳模称号,有何感想?


孙泽洲: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研发过程来讲,每个人在任务中有自己的贡献,但其实团队的力量是更集合的,发挥了“1+1大于2”的作用。所以从航天这个行业来讲,劳模的荣誉不仅是我个人的,也是我们团队的。如果再拓展想想,其实跟行业或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是相关的。荣誉背后是党、国家、人民对航天事业发展的支持和认可。


荣誉背后是责任。我们做的行业是探索性、开创性的,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投入或有限的探测机会,更好地促进空间技术的发展,同时获得更多的科学探测成果,这需要我们在系统方案、关键技术、产品的指标性能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就是要创新。


新京报:具体如何进行创新?

 

孙泽洲: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的起步比国外晚,国外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月球乃至于行星的探测,而我国真正开始月球和行星探测是在2000年之后。


但我们并不是完全在走国外的老路,除了借鉴,我们要更好地利用探测机会,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创新。比如在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之后,我们将嫦娥四号的“目标”确定在月球的背面,这也是人类航天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对于月球背面的地质构造探测,也有一些发现,正在跟世界分享。


我觉得未来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我们还要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包括火星探测,我们把别人两步甚至三步走的路,通过一个过程努力去实现。当然,我们也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困难和问题。


希望能尽快实施火星采样返回


新京报:目前火星探测任务进展如何?

 

孙泽洲:目前进展顺利,天问一号探测器正在飞往火星,明年2月份到达火星,5月份着陆。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呵护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着陆火星。火星只是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后续我们也规划了木星探测甚至太阳系边际探测,我们的探测器将飞得更远。


我们也有火星采样返回的考虑。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实现了火星采样返回,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实施这项工作,能够跟国外在同一时期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协作记者 吴宁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