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谢莲)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世界都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近6000万人感染,超过139万人因此丧生。

 

除卫生健康危机外,新冠疫情也给全球经济带去了沉重打击。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11月19日发布的报告,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3%,两年内或将有1.3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其中,低收入家庭、移民、非正式员工和女性受影响更严重,旅游业、中小微企业受到冲击尤其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表示,若是还不立即采取行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将受挫。

 

随着疫情持续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经济、社会、环境、健康、福利保障和未来发展等问题。11月20日,在第六次中瑞经济论坛期间,新京报独家专访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中国代表处主任周卫东,听他谈谈疫情下可持续发展遭遇哪些冲击,疫情后又该如何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成立于1995年,由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工业环境理事会合并成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该组织成员包括200多家跨国企业,其宗旨是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中国代表处主任周卫东。图源:中国瑞士商会北京2020


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工商业

 

新京报:新冠疫情对全球企业造成了哪些冲击?

 

周卫东:新冠疫情持续快一年了,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不管是对于普通人的工作生活还是企业的发展。从工商业的角度来说,一些行业受到的冲击尤其大,如旅游、交通、航空、教育等,全球供应链受阻,许多人的工作、收入、家庭都受到影响。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也给我们再次敲响警钟,提醒我们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平衡好自然保护。当今世界面临两大挑战,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带领会员企业在六大系统领域(循环经济、城市与交通、气候与能源、农业与食品、人的发展和重新定义企业价值)做了大量的项目及示范工作。

 

新京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在抗击疫情中做了哪些工作?

 

周卫东:4月初,我们就在全球发起了三个针对新冠疫情的项目,帮助全球工商业应对疫情。

 

第一个项目是保障重要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其中重点是粮食供应链的安全,因为粮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在这个领域,我们和工商界代表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包括建设快速响应平台、制定系统恢复蓝图和组建集体行动联盟等。

 

第二个项目是帮助会员企业恢复新的常态,这个项目主要关注员工健康以及企业的复工复产。例如,把企业的优秀做法和经验进行全球推广,包括不解雇员工、保障关键供应链、为一些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资源帮助等。

 

第三个项目是对新冠疫情长期影响的战略研究,主要是对企业构建长期复原力进行分析和指导。面对新冠这个百年不遇的危机,很多企业原先的战略规划都需要做出调整,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指导,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交流。

 

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帮助企业应对大变局

 

新京报:联合国2015年提出了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情况如何?今年的疫情是否会延缓这些目标的实现?

 

周卫东: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也一直思考,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到底有没有作用。

 

第一,短期内疫情可能抑制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性和资源投入。受疫情冲击,企业短期内可能会以经济恢复和自身业务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忽视环境和社会方面的议题,阻碍其参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性。比如,不少企业会选择通过裁员、增加劳动强度、下调薪水等方式压缩人力成本。这一趋势若不能在中期得到扭转,将会影响“消除贫困”(SDG#1),“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8)、“减少不平等”(SDG#10)等目标的推进。

 

第二,中长期看,疫情则可能促使企业更关注可持续发展,加快商业界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步伐。疫情暴发迫使企业重新审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提升对伙伴关系的重视程度,刺激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资本市场对可持续投资的关注。我们有一个团队研究ESG业绩表现的(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可持续发展领域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一个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对31家在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WBCSD会员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会员公司的股价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获得更高的回报。 

 

这一点给了我们信心,凡是可持续发展及ESG风险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在应对这种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时,还是比较稳定的。

 

第三,从国家层面看,疫情反而加快促进了一些国家及领导们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视。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减排承诺引发世界瞩目和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也将成为中国各行各业制定新的“十四五”绿色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南。

 

中国加入RCEP是个重大机遇

 

新京报:中国近期加入了RCEP,有何意义和影响?

 

周卫东: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经历了八年的艰难谈判后,最近最终宣告达成。这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自贸区,包括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两大经济体,覆盖约30%的全球人口,其GDP总量占全球比重约29%。中国是RCEP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说明世界多数国家对于中国提倡的多边主义、合作共赢还是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RCEP的最终签署对中国而言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其一,RCEP将帮助中国进一步强化与地区经济伙伴之间的联系,壮大中国的“朋友圈”。RCEP涵盖了除美国外的所有与中国有重要经济关系的亚太国家,近年来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主要来自亚太地区。“零关税”等自贸规则将使得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更密切地形成有机的地区经济体,并为中国应对当前相对紧张的中美贸易关系提供重要的腹地支撑。

 

其次,在倡导多边主义、合作共赢上也是一个突破。特别是对于中国所推广的双循环——国内的循环和国际的大循环,这是一个共赢。我们也很开心看到中国有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开放的市场,对于跨国公司尤其我们的会员企业来讲,它们更有机会参与到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建设之中。当然我们更关注的是,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刺激政策绿色复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工商业应从疫情中学会危机管理

 

新京报:虽然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但大部分国家都致力于重启经济、复苏经济。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周卫东:我觉得最关键的有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刺激计划,支出的合理性要平衡;二是要通过社会保护,应对不平等的问题,因为疫情拉大了贫富差距,造成很多人就业困难,因此要保障脆弱群体的福祉和生活安全;三是通过弥合新兴市场的刺激缺口,来降低全球经济的风险;四是在气候行动方面,中国等大国要做个引领,比如之前中国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等。

 

新京报:工商业应该从此次疫情中学到些什么?

 

周卫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一个行业都要开始重新思考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战略,审视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避免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所以应该会有更多企业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

 

从这次疫情中,企业首先应该开始更加重视危机管理。每一位CEO都应该在任职期间预料至少一次最大冲击,并据此做好应对和领导工作。聚焦立刻马上需采取的应对措施,比如制定和加强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体系。

 

其次,企业要重视如何改善其中长期的商业战略与规划。应开始重视研究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及其报告指引,目前我们在上市公司内已经开始推广这个指标体系,但我们觉得中小企业也需要。所以希望更多的服务机构、咨询机构、研究机构能够帮助中国企业重新梳理评估商业模式,为行业提供最新、简洁实用的ESG工具。

 

后疫情时代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新京报:后疫情时代,全球的产业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否会发生变化?

 

周卫东: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全球的产业链及供应链正在受到波及,全球化将受到抑制,欧美发达国家有回归“经济主权”的态势。美国欧洲发达经济体,尽管有很发达的医疗及公共卫生系统,但疫情发生后情况依然惨烈。主要一个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产业链的转移,使得口罩、手套、呼吸机等医疗器材产业链大都转业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欧美国家自身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此次疫情后, 部分产业链可能回流到西方发达国家。

 

最近我们很多专家谈到,后疫情时代,可能会迎来第四次的工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技术革命、第二次是二战时期的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是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其间中国是跟随者,但还不是引领者。第四次可能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即人类智能化的时代。以5G为基础的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新材料,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数字革命,也包括生物工程等等。

 

中国用“新基建”来引领、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的战略机会。新基建就是我们时代的风口,而今后二三十年,很多独角兽企业将会围绕“新基建”的产业互联网范围内发生、发育、成长、壮大。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