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华人剧作家、导演赖声川编剧并执导,何炅领衔主演,黄忆慈(多多)特邀出演的话剧《水中之书》高清戏剧影像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巡影。这部作品由上剧场、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好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星全亚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唱会》高清影像摄制团队全程指导,同时,也是高清戏剧现场品牌“上剧场Live”(Theatre Above Live,TA Live)旗下的首部作品。


《水中之书》海报。

 

《水中之书》由赖声川历时7年打磨而成,2018年7月,在他的专属剧场上剧场,采用多机位取景完成此版本的高清影像摄制工作。在如今世界剧场仍处艰难之中的时刻,“新现场”迎来2021年上半年新季发布,新片单之中自然也少不了《水中之书》。近日,新京报专访了《水中之书》高清戏剧影像联合出品方之一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新现场”高清放映品牌的品牌创始人李琮洲揭秘拍摄幕后。

 

初衷:国内高清戏剧影像产业,需要华语戏剧的出现

 

奥哲维文化自2015年起就一直在大中华区代理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Live),来自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的莎剧现场(RSCLive)、马修·伯恩新冒险舞团、《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唱会》等一系列高清放映内容。对于在此领域“深耕”五年的“新现场”品牌创始人李琮洲而言,五年间,从戏剧高清影像市场逐步培养,到目前成为大多数戏剧观众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一,如果始终没有华语戏剧作品出现,这一产业依然不成立,“新现场”品牌也永远处在一种代理状态。

 

在李琮洲看来,《水中之书》这部作品有其独有的闪光点,尤其当下人们普遍面对焦虑,赖声川导演通过作品给了所有人一种非常特别解决方法,而“新现场”也不是一上来选择一部曲高和寡的作品,进行高清戏剧影像的拍摄。”


主演何炅与多多。高剑平摄

 

早在这次拍摄之前,李琮洲与整个团队已经做过多次调研,包括曾前往英国看了多场“录制场”的演出,对于整体的拍摄流程,一直在进行反复探讨与研究。“从产业层面出发,按照常理任何一部戏剧作品拍摄完成后,势必还要面临巡演等诸多问题,收益上的影响不言自明,而选择《水中之书》则不一样。”李琮洲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版本作品。“作为主演之一的黄忆慈,两年前摄制时她还是个小女孩,表演状态与现在相比也有所不同,而将那一刻通过高清影像记录下来,无疑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就会成为专属版。即使未来《水中之书》不是黄忆慈来演,作品市场形态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与之前NTlive拍摄完成,再通过购买版权进行国内放映不同,在请来高清影像摄制团队,将作品拍摄完成之后,整体的发行策划,海报设计,预告片制作等,都由中方出品方来制作完成,在高清戏剧影像高品质的影响下,宣发标准自然无法降低。尤其预告片的制作,李琮洲更是邀请专业的电影团队来完成,从画面的舞台质感到不同于电影的戏剧式叙事结构上,也给擅长做电影预告片的制作团队提出了很大挑战。“对于参与这项工作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很幸运找到愿意尝试的人,最终预告片整体效果达到所有人的预期。”


何炅。秦钟摄

 

拍摄:技术不是难点,重点在于工作流程上的跨界融合

 

《水中之书》作为国内首部高清戏剧影像作品,此次在上剧场拍摄共使用了6个固定机位,1个带滑轨的游动机位。谈及整体的拍摄过程,实际早在拍摄前六个月,英文剧本与视频资料便交到了外方拍摄团队手中。李琮洲介绍,按照国外的常规流程,往往公演和拍摄时间相距比较紧迫,拍摄团队需要尽早看到舞美设计模型,因为场面调度跟舞美设计的关系非常重要。其次,观察联排,制定最初的拍摄计划,至少提前知道在哪里摆放摄像机,需要捕捉什么,通过全场视频作为“草稿”,慢慢分析,做分镜头脚本细化每个场景的拍摄与每个镜头选择。 

 

经过半年的准备工作之后,2018年7月《水中之书》在上剧场上演,为期三天的三场的正式演出中,外方团队首先观看了第一场演出,第二场则进行了模拟摄制工作,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调整与修改,定下最终拍摄方案,第三场演出进入正式摄制阶段。


如今回顾整个过程,李琮洲认为,技术并非是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主要还是工作流程上的跨界融合能否顺利完成。专业一些讲,在国外将戏剧作品变成高清影像,通常由该剧的制作人说了算。他需要去沟通编剧、导演、演员及剧院多方达成一致。换言之,取得所有版权方的同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次上剧场能与“新现场”合作好这件事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琮洲坦言,剧场和作品都是上剧场自己运营与制作,因此很多问题各方可以迅速解决。


拍摄现场。

 

李琮洲介绍,7个机位的布线都要在剧场内,尤其游动机位的设置,要在第一排到舞台中间区域拉一道滑轨。同时,场内部分机位设置的高度,势必会影响部分观众的观看角度。综其两点原因,剧场内很多座位需要被拆掉,这样一来,售票上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与在英国摄制导播车可以放在剧院外不同,身处商场五层的上剧场很难满足这一条件,但由于上剧场整体设计的特殊性,观众席下的空间很大,足以在此区域搭设一个临时导播间,因此这一问题也可妥善解决。李琮洲认为,如果这些问题放在其他剧场几乎没办法配合,上剧场工作人员非常辛苦,要不断去和制作人、导演及演员沟通。

 

在彼此间相互平衡,自然也会出现难以解决矛盾的点,李琮洲举例,作品开场时,何炅站在顶光之下,大部分时候面部呈现给观众是昏暗的感觉,这在剧场是完全成立的,而站在高清影像的视角,呈现出面部则是黑色。为此,李琮洲及时与国外拍摄团队进行了讨论,决定到底要不要在何炅的正面加面光。”按照在国外的拍摄要求,是要绝对保证戏剧本身的原汁原味的。最后讨论结果,虽然整体效果并不理想,但是依然坚持原样呈现,这也是无法解决的矛盾。”


拍摄现场。

 

另外,从整体上来看,作为第一部华语高清戏剧影像作品,有明星参与自然会更好推进作品的市场传播与推广,但李琮洲认为,明星不能成为其中的主导,他肯定还是要从产业的角度去思考,到底目前产业的规范标准在哪里?“做高清戏剧影像投资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是又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一个好的内容把大家聚到一起,这件事已经成功了。”李琮洲始终认为,高清戏剧影像从来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个标准的生产流程,甚至是产业的样态。如果论技术,中国的8K、5G等技术分分钟都能实现技术最先进。拍摄《水中之书》的落脚点,还是希望借此契机,将高清戏剧影像生产流程标准规范化,最终将其形成一个产业化的关系。

 

目标:将自己的作品输出到海外,达成双向交流

 

在放映了6000多场国外戏剧高清影像以后,李琮洲希望通过《水中之书》这部作品再吸引一波新观众。哪怕你是何炅的粉丝,通过《水中之书》这部作品能喜欢上高清戏剧影像,反之,过去你是高清影像中“卷福”的粉丝,能通过这部作品喜欢上何炅的表演。李琮洲坦言,做NTLive他一直坚持两步推广策略,第一是推广好的戏剧作品,从戏剧本身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是推广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在剧场还是影院,当观众看到戏剧高清影像时,不再觉得是一个很奇怪的事,而是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高清戏剧影像截图。

 

伴随着高清影像《水中之书》的试水成功,李琮洲透露,目前也收到了很多国内戏剧作品的邀约,有些好作品也在规划当中。由于目前大环境的影响,继续制作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也需要等待一个新的时机。虽然拍摄一部高清影像作品造价很高,但从产业来讲,李琮洲对此充满信心。“在产业这个形态上,目前高清影像在国内剧院里发行已经非常规范,另一种方式是影展发行,二者结合目前已非常成熟。下一步,当我们有了《水中之书》这部作品之后,可利用奥哲维此前的引进渠道,把我们自己的作品输出到海外的平台上,这样便可以希望形成良性的双向的交流。”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