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古风浓郁、可以“考古”的公园已经显露雏形。新京报记者获悉,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目前先行启动区已初具规模。公园景点融入了考古初勘成果的元素,对遗址文化进行原汁原味地展示。同时,公园还设置了模拟探坑,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考古体验。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效果图。受访者李晟供图


考古初勘成果融入遗址公园设计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角,是在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时发现的西汉遗址。2019年,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启动建设,试图还原千年古城风貌。


初冬时节,在澄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土黄色调的遗址公园别具历史的厚重感。仿夯土效果的古城墙带着“风化”的痕迹,泛黄的黄菖蒲、芒草透着沧桑感,带着车辙印和牛蹄印的仿古驰道,仿佛把时间拉回到久远的年代。


公园南门入口的LOGO景墙,用隶书书写的公园名称。受访者李晟供图


公园南门入口的LOGO景墙上,“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我们以考古土层的文化断层面为元素,将各时期的土层效果模拟还原到景墙立面上。”北京城建园林集团设计院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主设计师李晟说。


2018年,包括李晟在内的8人设计团队,接下了设计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的任务。“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最大限度地保证遗址文化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他说,随着考古文物的陆续出土,场地内建起了临时博物馆,设计师将文物元素运用在公园的设计中。以古色古香的中轴景观灯为例,“路县故城出土的汉砖上刻着位公卿、乐未央、大吉昌的字样,寓意吉祥,我们把汉砖的字样和纹路用在灯柱上。灯头的设计元素也提炼于汉代灯罩的造型。”另外,游客歇息的凳子外形也是按照出土的文物设计的。


中轴景观灯灯柱上,运用了出土的汉砖上刻的字样和纹路。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宁


游客可进城感受互动式考古科普


根据规划,路县故城遗址公园规划用地面积113公顷,采取分期建设模式,其中,先行启动区超过20公顷,分为城墙、护城河遗址保护区、外围遗址休闲带三个区域。


游客从公园南门进入,将踏上一条通往城内的仿古驰道。驰道上深深浅浅的车辙印、牛蹄马蹄印和脚印,“还原”了汉代路县故城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李晟说,为了设计这条驰道,设计师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车辙印设计来自于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制定的“车同轨,书同文”,汉代车辆车轮宽度一般为六尺,即约1.4米。人的脚印也有讲究,设计师们研究秦汉时期鞋履的种类、穿法、鞋底纹路,设计了不同的脚印。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带着车辙印和牛蹄印的仿古驰道。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宁


约170米长的驰道并非一次成形,施工人员经过多次尝试,配置出抗冻抗裂耐磨损的仿土材料,再分段衔接每段的车辙印,最终形成了自然而不显杂乱的印迹纹理。


遗址公园中的城墙位置,其地下即是当年真实的古城墙。施工人员在遗址上覆土高达3米-3.5米,环植高大乔木,恢复了古城墙四周轮廓。城门标示利用了冲刷工艺,表面沧桑斑驳。登上城墙向下眺望,四四方方的古城尽收眼底。


路县故城遗址的城门标示利用了冲刷工艺,表面沧桑斑驳。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宁


“城墙内就是当年的古城,考古发现,城内含有居民区、集市和衙署。”李晟说,这里是遗址公园最核心区域,也是公园的后期建设内容。未来,这里将一边进行考古工作,一边向游客开放。设计师采用容器苗、装配式木栈道、玻璃栈桥为古城“分区”,展示城内的基本格局和规制。这些容器苗、栈道、栈桥可以随时移动,为考古让位,兼顾考古的灵活性和园林的观赏性。市民也可以走进城中,了解考古的流程。


“公园以城墙为界,城内是以科普考古教育为特色的基地,城外是市民游憩的乐园。互动式的考古科普教育功能,是遗址公园最大的亮点。”


景观清新自然引猫头鹰、野兔来安家


遗址公园内的自然景观也古韵十足。绕城而依的护城河已经干涸,消融的初雪在河道上形成了清浅的小水洼。游客踏着石阶,可在摇荡的芦荻丛穿行至河对岸。


游客可以从芦荻丛中穿越旱溪。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宁


李晟说,遗址公园内部不建议存水,以防对地下文物造成影响,所以在设计上,护城河并没有恢复水面,而是形成了旱溪。下雨后,雨水在这里短暂汇集并流走,既展示了以前的河道位置,也兼顾视觉和空间美感。


为烘托汉代县城的古风韵味,设计师采用了结合自然式与孤植等种植手法。李晟进一步解释,在一个特定区域,比如一大片草坪中,有一棵树型饱满、特别好看的树位于中间,把场景的视觉效果“拔”起来,起到“点景”的效果,这就是孤植。“遗址公园一定要有古朴的感觉,树木栽植不宜过密,要有舒朗的草坪,呈现通透的视觉感。”


经过秋日的绚丽,北方的冬天略显萧瑟,但遗址公园内的树木仍然不乏看点。正是考虑四季景观的协调,公园内种植了不少“观枝树”,造型松等大规格孤赏乔木树形优美,枝条也具有观赏价值,冬日里的黄色调也与遗址公园的特点相得益彰。花木公司现场负责人王磊称,公园保留了原址的高大乔木,新栽种的树木以北京乡土树种为主,清新自然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小动物的到访。今年,猫头鹰、野兔等野生动物也跑来公园搭窝筑巢。


模拟展示汉代生活 营造“百姓之城”


遗址公园建设以“百姓之城”为理念,不仅展示了汉代百姓的生活,也和现代游客形成互动。


在泡桐广场,模拟的古井、古房展示了汉代村落群居式的生活方式,颇具汉风古韵。“一般村口都有棵大树,我们对原址的泡桐予以保留,夏天这里浓荫密布,可以想象村民们在此打水、畅聊的情景。”王磊说,古屋并无实景,更多采用了意向的手法,用工业水泥结合现代工艺营造了残垣断壁的感觉。“由于之前没有成熟做法,大家一边研究一边学习一边磨合,探讨如何把古屋做得更好更像。”


真实的探坑中挖掘出大量房址、灶、井等遗址,证明城外的功能主要以百姓生活起居为主。结合考古资料,设计师挑选了结构构造完整的探坑,以缩小版的形式“复原”,形成了公众考古体验区。李晟说,探坑对汉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态、生活起居场景进行意向型复原。“未来,我们可能在灶台旁、古井边设置一些人物泥塑,使百姓生活的场景感更强,同时设立解说牌,讲解汉代人的生活习俗。”


孩子们可以在模拟探坑的细沙中探宝。图为模拟探坑效果图。受访者李晟供图


为了让小朋友对考古产生兴趣,设计师也花了一番心思。在考古体验区,汉代样式的陶罐等仿制文物半掩在沙坑里,小朋友可以挖沙探宝,在娱乐嬉戏的同时了解文物知识。


“故城遗址公园不是汉文化集合公园,不是所有汉文化都往里装。”李晟说,目前公园设计留出弹性空间,未来将根据最新的考古挖掘,丰富补充新的元素。


记者了解到,在遗址公园的东南侧,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汉代五铢钱、汉代陶纺轮等文物,以及古城的历史沿革,将在博物馆中展示。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影记者 吴宁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