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校外培训机构如何做学校的有益补充?校内校外如何协同?12月2日,在新京报主办的“2020在线教育论坛”上,作为教育监管部门的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公立学校以及多家教育企业代表负责人同台对话,围绕校外培训机构的定位、教育资源供给侧的融合分工等话题,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分享。

 

12月2日,嘉宾参与在线教育论坛。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教育供给侧不能简单切割学生时间

 

校外培训机构应如何处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不少教育机构并不明朗。论坛上,作为企业代表,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提出疑惑,教育行政部门希望机构以什么角色参与?有哪些空间是希望企业参与的?

 

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企业在解决学生的个性化的问题,尤其是学校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夹生饭问题上可以发挥作用,但企业要特别注意,不能营销焦虑、过于拔高,除了学业之外,要多关注综合素养课程,要和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和谐的生态体系。

 

怎么把适合的、市场化的、社会化的资源引入到常态化渠道里?对于这个议题,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做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实际上都是教育的供给者,只是供给的时间有差异,内容上也有重叠,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共同研究,未来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改革。”

 

而供给侧的调整是需求侧带动的。在李奕看来,教育也是这样。但如何供给才科学?“体制内、体制外、家长三方的供给越卖力气,孩子越吃不下去,没准还撑了。”李奕打比方说,孩子什么时候要吃快速消化的、什么时候需要吃粗粮、甚至半生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从供给侧结构的角度做研究和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就找到结合点了。”李奕举例称,比如说洋葱数学怎么让产品数据深化辅助到学校的作业系统,或者对学校老师的素养做诊断;再比如,作业帮和猿辅导能否和学校老师结合起来调整作业服务的供给,以及诊断做题过程中的深层致错因子,真正帮助学生减轻负担、提高产能……“这才是真正的供给侧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切割消费者的时间和消费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对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要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绿色培训。二是要诚实守信,不要去裹挟、忽悠家长,制造社会焦虑。三要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开展音体美琴棋书画等培训,特别在学科类教学方面不要替代学校的教育功能,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建议搜题工具增加逻辑思维引导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表示,近年来学校曾探索过与公司进行合作,从学校角度说,学校老师在学科教学、孩子的情感沟通、课程设计等方面是有优势的,但在技术方面较欠缺,在解决个性化教学的时候一些工具和技术使用不够顺畅。因此,他希望工具的开放,希望有一些好用、简单、便宜的工具。

 

同时,夏青峰也表达了学校让孩子使用信息化工具方面的两个困扰。第一是在做作业时,有可能回家拿着手机、PAD使用搜题工具,一搜就出来答案,但是一考试就不行。第二是互联网上海量信息、各种即时互动视频,非常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

 

“搜题工具能否做到搜出来的是思维逻辑,是分层分类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给一个答案?”夏青峰认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特别希望有方法可以加以控制,让孩子能专注学习。”

 

“作为教育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律,才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作业帮执行总裁苏静表示,由于国家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才得以让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突飞猛进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在信息化使用上是有困难的,作为教育企业,希望能够提供工具,包括题库系统、课件系统、直播互动系统等为老师服务。

 

猿辅导公共事务副总裁任子歆则表示,作为教育企业,一方面要做好家校的补充,另一方面,要凭借技术和资源优势,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我们未来会继续加大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要加强与政府、学校和家长等多方教育主体的互动,一起探索适合未来的教育模式,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李铭 摄影 侯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