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社交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上,出现了大量关于配音副业、配音兼职的广告。有广告宣称,原价两百多的精品配音课程现价1元,普通人经过学习就可以靠一部手机配音赚钱。购买了一元的课程后,就给被引导参与“深度培训”,培训学费高达7000多元不等,甚至提供贷款。


配音速成班没有原罪,但配音速成班的套路有。本质上,配音速成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法无禁止则许可,有人瞄准商机,推出配音培训服务,也是一种创业活动,符合市场规律。这种培训服务给很多人提供了学习配音技巧、经验的平台,能够帮助参训者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或者赚钱机会,引导参训者进入配音行业,也能为配音市场储备、输送人才。


然而,配音速成班的套路却一个接一个,套套相连,让人防不胜防。不少配音培训广告宣称,配音就业门槛低,兼职配音一小时一千元,可轻松收入过万,但实际上配音新人的机会并不多,收入也比较低,很多人会被淘汰,能走到金字塔尖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而培训课程只售1元是个诱饵,真实的培训费用为数千元甚至数万元。诱导贷款则把消费者引入了另一条灰色产业链,给消费者的财产权益带来了新的隐患和风险。培训人员收费时满脸笑容,口口声声随时退费,退费时则拉长黑脸,甚至找不到人。至于课程质量、课程安排等与宣传不符,则属于单方违约行为,降低了服务标准和消费者的培训体验。


配音速成班以薅消费者的羊毛为主要目的的套路涉嫌虚假宣传、欺诈、误导消费者、以次充好、违法格式合同等行为,逾越了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财产权等权益,也向市场中释放了“杂音”,妨碍了配音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配音速成班的种种套路和乱象,针对消费者关心的侵权问题,市场监管部门、消保组织以及相关网络平台有必要介入干预,给配音速成班配上“监管声音”“规范声音”。


针对当前媒体报道的配音速成班的一连串问题,监管部门、消保组织等应该以此为线索为切口,对配音速成班的套路进行全面排查,找出配音速成班培训行为中的违法风险点、侵权表现形式和特征,给侵权套路“画像”,梳理出法律法规中的规制依据,并根据排查结果向消费者发布消费警示,对速成班进行约谈或查处,指导速成班完善主体资格、培训标准和服务合同,规范经营。


知屋漏者在宇下,最了解配音速成班乱象的是消费者,掌握最多违法侵权线索的是消费者,消费者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也有积极举报投诉侵权者的意愿和表现。维权机构应该高度重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畅通投诉举报通道,除了高效处置解决消费者反映的个性问题,还要透过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发现配音速成班的共性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治理对策。


市场监管部门、网络平台等应该依托征信机制,建立配音速成班的信用评价机制,或者将配音速成班纳入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中,结合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情况、评价情况以及监管部门的检查核实处置情况,对配音速成班进行信用评级。有了信用评价机制,消费者对配音速成班的信用状况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做出更安全的选择。同时,评价情况和消费者的选择又会对培训经营者形成有力的倒逼,有助于配音培训行业的良性竞争、规范发展。


李英锋(法律工作者)编辑 陈莉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