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代餐粉并没有强制标准,仅有2019年11月22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可作参考。

 

《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中提出代餐食品和部分代餐食品两个概念。代餐食品是指为了满足成年人控制体重期间一餐或两餐的营养需求,代替一餐或两餐,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控制能量食品;部分代餐食品是指为了满足成年人控制体重期间一餐或两餐的营养需求,代替一餐或两餐中部分膳食,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控制能量食品。

 

标准规定,每餐代餐食品所提供的能量应大于等于835kJ(200kcal),不高于1670kJ(400kcal),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5-50%,来源于脂肪的能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30%;部分代餐食品,每份所提供的能量应大于等于334kJ(80kcal),小于835kJ(200kcal),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5%-50%且不低于8克,每份来源于脂肪的能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30%,来源于饱和脂肪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不得使用氢化油脂。

 

中国注册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透露,团体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这只是营养学会给出的指导意见,代餐食品尚未有明确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因为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标准来规范,面对商家的宣传,消费者很难对代餐粉进行辨别和维权。如果仅仅给消费者提供一个饮食建议,教消费者如何食用,是不违规的;如果商家宣传其有某种保健功能或有一些医疗用途,就涉及违法。”顾中一解释道。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月欣教授也曾表示,我国代餐食品市场存在产品营养不均衡、配方不科学、质量良莠不齐、使用方法不规范、夸大宣传等问题。原因之一是缺乏代餐食品国家标准,也无代餐食品这一产品分类,亟须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工作。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