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河北省易县坡仓乡西部山区桑岗村的一个农家院子里,几位村民正在配合制作红薯粉条,一旁的村民郝贺芬则忙着联络快递员,往城里送货。从2010年至今,10年的时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团队在桑岗村设立“巢状市场”,将村里的绿色农产品以最直接的方式带进城市,村里的妇女、留守老人就此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年关将至,桑岗村的特色农货更是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今年村里更是引进了专业的物流服务,桑岗村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市人的餐桌,用时更短了。

 

桑岗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村里的纯手工红薯粉条正热卖

 

桑岗村的一个农家院子里,一排排架子上晾晒着红薯粉条。最近一段时间,村里的纯手工红薯粉条卖得正火。村民郝贺芬是村里“巢状市场”的负责人之一,村里哪户人家的菜成熟了、红豆下来了,郝贺芬第一时间把信息整理好,推送到“巢状市场”的客户群里,产品瞬间就会被老客户订完。

 

红薯粉条。受访者供图


近些年,村里的“巢状市场”逐渐得到了城市人的认可,有了固定的“粉丝”。蔬菜、鸡蛋、红豆、玉米、小米、核桃等各种绿色的农产品从来都不愁卖。不管市场需求有多大,村里自然成熟的农产品就那么多,村民的农产品始终遵守“巢状市场”的收货准则——纯天然,品质优。

 

红薯是农户自己种的,除了直接销售,还有一部分会被村民用来制作红薯粉。每年新红薯一下来,村里的老手艺人就开始忙活。因为食材绿色,又秉承着纯手工的传统制作工艺,且制作过程中无任何多余的添加剂,桑岗村的红薯粉一直深受城市消费者的青睐。眼下,红薯粉是村里最畅销的农产品之一。

 

专业快递进村解决农产品配送问题

 

年根将至,村里的猪肉也正在热卖。“今天又发走了一批冷鲜产品,非常感谢物流小哥为‘巢状市场’扶贫项目付出的辛苦。”这是村民郝贺芬最新发的一条朋友圈。

 

自2010年“巢状市场”进到村子里,村里的农产品就逐渐打开了销路,一些消费者甚至还经常到村里度假,顺便看看村里的农产品是否真的好。桑岗村农产品品质没得说,但送货问题一直困扰着巢状市场、困扰着桑岗村村民。

 

村民家养的猪。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由于桑岗村巢状市场消费订单大多来自北京,车辆受到进京限制、没办法长时间停车卸货,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其间,也涌现出了一批好心人,例如社区底商的老板、物业等,听闻是扶贫项目,都主动帮忙解决卸货难题等,但始终没能解决根本问题。

 

今年村里“巢状市场”尝试引进专业的物流配送服务,物流企业知道桑岗村的“巢装市场”是扶贫项目,专门给村里的快递打了折。“特别感谢。”郝贺芬发自内心对快递小哥们表示感谢,为了解决配送问题,今年村里陆陆续续换了几家物流公司,也算是几经周折才最终与现在的物流公司达成合作。

 

因为物流配送更专业,对于消费者来说成本自然略有增加,但这是“巢状市场”不希望发生的。接下来,除了专业的物流配送,“巢状市场”也正在探索直接与社区合作。

 

把一个个“小蜂窝”组成大网络

 

桑岗村是坐落在河北省易县西部山区一个古朴而美丽的小村庄。漕河蜿蜒流经村庄,“神女峰”守护村落。村里的鸡吃自家种的玉米、小白菜长大,村里的猪吃粮食贴膘,村里的玉米、红薯、花生、红豆等农产品靠纯自然生长成熟……这些优质的农产品过去就是农民自家的生活资料,现在依靠“巢状市场”,成了城里人热捧的商品。

 

村民家养的鸡。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介绍,小农户时常处于产业链最底端,造成了部分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条件不够成熟,贫困户收益有限,难以稳定脱贫。如何把小农户的产品变成商品,从而实现脱贫,巢状市场就是一个成功的小农扶贫模式。所谓巢状市场,就是将一家一户比作一个“蜂巢的窝”,集纳起来也具备足够的数量,就好比是把一个个“小蜂窝”组合成一个大网络,一家一户的产品都在这个网络里,消费者可以像逛网店一样选择商品。“巢状市场”就是通过一个纽带,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对接。

 

“巢状市场”在易县的推广,已实打实地见到了效果。村里一些老人、妇女成了“巢状市场”的长期“供货商”,他们也因此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年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不等,收成好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5000元到10000元,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