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何安安

 

近期,“艺术对话空间系列论坛”第二期在北京宝隆艺术区上方美术馆开启,这一论坛旨在为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当代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搭建一个跨领域交流与对话平台。本期论坛聚焦动态艺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数字艺术与空间等话题。

 

在主题演讲环节,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天津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景育民就“中国当代动态艺术视界”展开了深入探讨,表达了动态艺术在当下的呈现和整体面貌;度联体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艺术家程大鹏,陶磊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陶磊,北京意地筑作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连志明,艺术家田晓磊分别以“可乐城市”、“重回自然”、“空间的艺术”和“数字艺术与空间建构”为题进行了现场分享和讨论。

 

12月12日,“艺术对话空间系列论坛”第二期现场。

 

可乐正是对泡沫城市的一种解释

 

作为中国公共艺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景育民就中国当代动态艺术视界这一话题展开了探讨。动态雕塑(装置)源起于何时呢?景育民介绍说,西方动态雕塑(mobiles)的概念与形式的发生始于上世纪初,而中国则产生于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在此之前,虽然中国在三国时期已有“木牛流马”,而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有关于“飞行器”的研究,但这些都不是关于动态艺术的思考。景育民指出,作为公共艺术应用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动态雕塑(装置)从本体艺术特征以及背后所辐射的时代语境,具有鲜明的当代性、社会性与独特性。

 

亚历山大·考尔德(美),《金鱼缸》(1929)。这件作品已经拥有动态艺术的概念。

 

在景育民看来,中国当代动态雕塑(装置)的兴起与当代后工业社会独特的人文语境密不可分,“超自然状态以及量子纠缠、智能化时代、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催生了对于未知领域的再认识,使得人们重新敬畏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成为户外动态雕塑(装置)生成的理由。”与传统雕塑注重形态、材料等传统类型化表述不同,当代动态艺术满足了当代公共艺术注重创新性、多样性、体验式审美的诉求。

 

PC游戏“大乐园”(2019年)。艺术家创造了一个“乐园”,玩家是一个无脸的角色,他可以在里面探险,游戏。游戏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切都可以互动,玩家可以进入10个游戏项目中体验不同的游戏,每个空间都不相同,玩家扮演一个“自由”的囚徒。

 

那么,动态艺术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呢?景育民说:“技术还是艺术”的思辨,正是艺术界一个倍受关注与探讨的话题,“动态雕塑(装置)的出现,正是传统雕塑艺术在当今社会时代流变中的自我更新与突破。这种新技术、新手段,前所未有的拓展了雕塑的维度,衍生出由静止到动态、由独立到互动的新观念、新形态。”

 

电力能源作品《羽》(2012年)。景育民作品。

 

空间艺术家程大鹏以“可乐城市”为题,分享了其在建筑和当代艺术的跨界实践。2012年,程大鹏在今日美术馆进行了一场名为“可乐乐园”的个人展览,其中展出的最大装置就是《可乐乐园》,这一作品描述了人的微观的心理感受,以及与城市之间互动的一个状态。之所以命名为《可乐乐园》,程大鹏说,因为在当时,可乐正是对泡沫城市的一种解释,因为可乐里有很多泡沫,是甜的,喝起来很愉快,而这件作品,正是对当时的一个反思。

 

大型装置作品《失重》。程大鹏作品。一具长达60米的银灰色“鲸鱼骸骨”在离地8米的空中释放。

 

树木本身就是我要追求的建筑


作为一位颇为关注建筑与当下、与自然关系,注重建筑本土文化性的建筑师,陶磊以《重回自然》为题,分享了建筑师应该如何去看待自然,回应自然问题。陶磊表示,在人类之初,人类其实就生存于自然之中,但那个时候,人类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躲避自然。但在进入今天,快速城市化以后,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高密度居住,让很多人越来越远离自然,尤其是对于更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接触到自然。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我们需要去面对的问题:如何重回自然?在陶磊看来,这也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陶磊以作品《空园》和正在建设的南京园艺博览园中的一个服务性驿站花色驿站为例,阐述了自己如何看待建筑跟自然的关系。空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建筑,看上去好像也和城市没有多大关系。但事实上,空园这件作品,位于佛山市千灯湖公园,这是一个城市中央的公园。之所以创作这件作品,是因为他和另一位创作者吴笛笛希望,在司空见惯的大公园里面,做一个空虚之地,一片净土,回应或者提出反思,今天城市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对人们的压迫,“我们需要重新释放一下自己。”

 

花色驿站位于一块微坡的场地上,设计通过八块适应不同功能的体量的围合,形成了共享的中心水庭和发散延伸向坡地的水平空间。

 

作为一件装置艺术作品,陶磊选择用混凝土来进行这种表达,一方面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建筑师,对于这种材料的熟悉;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混凝土,来建立作品与主题的相关性。这件作品由许多建筑语言构成,有入口和墙体,但没有顶,因此它并非一座建筑,“它需要跟树木结合,因为树木本身就是我要追求的建筑,或者构筑物相互比较融洽的关系。”陶磊说,因为树木的存在,所以建筑物要跟树发生一些密切关系。

 

空园的空间底部注满了清水。

 

大自然没有风格,但是大自然非常有情感

 

那么,自然主义在空间设计中又有哪些应用和实践呢?连志明的分享由此展开。连志明介绍,现代主义设计可以一直追溯到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的作品,在蒙德里安看来,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点线面三原色概括。

 

风格派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色。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风格派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展开了一系列建筑和室内空间设计,这种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可以在现在国内的精装房中找到。当下社会高速发展,智慧科技是一种趋势,作为中国人,应该如何回应这样一种方式?连志明认为,自然是特别重要的手段。


草原上的五顶帐篷内景。

 

自然的风格是什么呢?在这里,连志明的答案是,大自然没有风格,但是大自然非常有情感。从198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到今天,中国人居空间设计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那么,未来第四次居住升级会是什么样的?连志明回答,应该是自然跟情感化的空间,而空间是联结人与天地的容器。中国人在城镇化之后,要开始思考如何回到自然,而连志明认为,自然主义可以去回应未来的智慧科技发展。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