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会议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要独立自主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绝大多数产业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还有不少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内市场中,也成功地形成了有效的自我循环。

 

但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叠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一些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供给不畅甚至“断链”、“断供”的情况屡有发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事实上,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列为明年重点工作第二位的主因。


如果说由于疫情导致的“断链”、“断供”还能够在疫情得到缓解或者控制后重新接上的话,那么由于个别国家实施所谓的技术转让限制乃至“断供”所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则有可能是持续性的和内在性的。

 

事实上,技术上“卡脖子”带来的影响已经对我国一些高科技龙头企业带来不小的阵痛:产业链供应链人为中断,企业生产被迫中止。有些企业即便是被迫向外方缴纳巨额的技术使用费,也得不到核心技术的转让。而核心技术也成了个别国家威胁恐吓中国国内企业的一颗定时炸弹。事实一再证明,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技术和环节上,不能自主就容易“失控”。

 

正因为如此,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顺畅,就成为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必须逾越的一道坎。

 

今年以来,围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政策表述不断递进,从“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再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可以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自主可控能力”都将被视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升级的关键“钥匙”。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的根本


要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解决之道。

 

从实践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远不是过去“一穷二白”的模样。如今,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专利申请量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巩固,而鼓励创新政策日臻完善。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没有落伍,甚至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赶超。这些都是我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基础。

 

只有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真正摆脱“卡脖子”的困境。

 

要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还需要大力锻造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板。如今,我国在一些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

 

同时,必须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保持经济正常运转。

 

要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企业也需要自立自强。作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基本节点,企业需未雨绸缪,在科技研发和科技人员激励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在“卡脖子”技术方面要尽快摆脱“依赖症”、“幻想症”,除了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改造、自主创新外,也需要有技术“备胎”,以备不时之需。

 

需要提醒的是,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不等于自给自足、闭门造车。必须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理念,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也就是说,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重在强调“能力”,一方面我国要在关键产业关键环节具备国产化能力,但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广开渠道,将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只有如此,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目标才能实现,我国的经济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李长安(学者)


编辑:丁慧 实习生:施可儿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