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新京报记者 罗亦丹)你在进行微信转账时,有没有收到“请核实对方身份,谨慎支付”的弹窗?如果有的话,可能是对方的身份触及了微信支付的“事中交易干预”机制。但如果你在被骗子深度“洗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转账,或许会触发微信的“转账冷静期”机制,15分钟完全不能交易。


12月22日,微信安全合规部安全专家文奇在2020年网络诈骗趋势分析及微信支付反欺诈成效分享会上介绍,微信支付于今年年初针对反欺诈工作成立了专项治理项目,联合相关团队一起共同解决反诈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反欺诈产品不是单点产品体验的提升,而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体验流程,一整套全链路的产品体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微信支付反欺诈的产品框架主要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其中,在事中交易时,微信有可能会根据其系统评估,对转账进行干预,如在向骗子转账时弹窗提醒,甚至让用户进入“转账冷静期”。


“对于系统评估有一定风险的交易,我们就会弹出交易提醒,提醒用户网络诈骗频发,明确支付原由后再选择继续支付。”文奇表示,“而对于系统评估风险程度较高的账号,我们会升级我们的提醒能力,大家注意一个是交易提醒,一个是风险提醒,而这个风险提醒也不是说用户按了确认就能继续支付了,得接听一段微信支付安全助手的语音,‘国家反诈中心提醒你,当前交易有诈骗风险,请谨慎交易,以防被骗。’用户听完语音后确认无误的,再通过继续支付的形式完成交易。目前我们这个微信支付安全助手的语音还是机器语音提醒,未来随着我们的业务继续细化,我们也计划增加人工语音。”


在文奇看来,在极端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已经被诈骗人员深度洗脑的高风险场景,提醒能力已经很难阻断交易了,“微信支付为了避免用户损失,提出‘转账冷静期’的概念,会主动让用户进入一定时间的冷静期,比如15分钟完全不能交易,让用户充分冷静,核实交易信息以确认风险,同时也为反诈中心、银行的劝阻工作争取时间。”


“当然这个系统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事中、事前以及事后的产品框架下,我们时刻像做产品一样去迭代和优化,要不断精准地找到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骗子和那些需要被保护的人,我们要去理解骗子找到他们的弱点,同时要给予用户充分的保护,这很重要,也是我们反欺诈价值所在。”文奇表示。


新京报贝壳财经新京报记者 罗亦丹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