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半起床,4点半前到达场站做发车前的准备工作,这是北京公交集团1路公交车驾驶员常洪霞的早班常态。

  

每次出车前,常洪霞都会再三检查工服是否穿戴整齐。业余时间,常洪霞还会参加1路的手语队,提升服务技能。

  

从一到冬天就冻手尖、脚尖、鼻尖俗称“冻三尖”的黄河通道车,到18米长的纯电动公交“中国红”,常洪霞在公交一线运营服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1年,安全行车近50万公里。

  

12月17日,公交司机常洪霞清洗公交车后视镜。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设立暖心箱方便乘客

  

北京公交1路是北京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上的一条公交线路,贯通北京城区东西,大家亲切地称它为“大1路”。因途经天安门广场、军事博物馆、西单、王府井等北京地标,每逢节假日,车上总是挤满了乘客。与其他线路相比,大1路在服务水平上的要求更为严格。

  

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纯熟的驾驶技术固然重要,服务意识同样也少不了。每次出车前,常洪霞都会再三检查工服是否穿戴整齐。业余时间里,常洪霞还会参加1路的手语队,学习标准手语,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技能。

   

一次,车上有男乘客的纸袋坏了,各种东西散落一地,到站后只能抱着东西很尴尬地下了车。从这件事上,常洪霞受到了启发,与车组人员总结梳理了一些乘客的 突发需求,在车厢中设立“暖心箱”,为乘客提供充电宝、方便袋、纸巾等20余种应急物品,还为低血糖的乘客准备了糖果。疫情期间,常洪霞还自费购买了免洗 消毒液、口罩等放置于车厢内,方便有需求的乘客应急使用。

  

“各位乘客,前方到站是天安门东站,要前往天安门广场游览的乘客请在下一站下车。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这样“导游式讲解”的报站方式,是大1路独有的特色。

   

近年来,常洪霞带领团队从“小发明”突破,研发出防冻液加注机、过滤水再利用装置、公交车玻璃封窗器等7项成果,并完成导游式服务、文明行车语言、安全 行车四步法等10余项课题。她还提出了“让服务在线”的工作理念,设计开发了“电子意见箱”,方便乘客提出意见建议,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处理反馈。

  

苦练技术行车不颠簸

  

作为线路上为数不多的女性驾驶员之一,常洪霞身着工作服驾驶着18米长的“中国红”行驶在长安街上,颇为帅气。

  

其实常洪霞身材娇小,刚接触公交车时不顺利。“刚开始带客实习的时候,刹车和油门配合不好,把方向盘也觉得很吃力。”

  

师傅传授给常洪霞一个“半盆水”训练法,从此她每天工作之余,都在家中端着半盆水,右脚悬空,模拟真实的驾驶操作。“训练很枯燥,但是增长了肌肉记忆,也磨炼性子,让我拥有更加沉着冷静的驾驶心态,非常快地提升了驾驶技能。”

  

2001年,常洪霞如愿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公交驾驶员。

  

为了练平稳驾驶,她每天开车前都在驾驶舱放上一杯水,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一天下来,杯子里的水几乎都不洒。

   

2014年7月,常洪霞调到了1路车队。由于1路的发车班次非常密集,刚开始,她的节奏总比别的司机慢一些,她开的车后面总是压着两三辆车。于是常洪霞 便利用休息时间,专门去坐更有经验的师傅开的车,拿着本子把每站的进站停车位置都记下来,等到休息的时候就在脑子里模拟驾驶。

  

沿线27公里的大小46个路口,28个红绿灯,哪段路上的井盖多、哪个路口的行人和车辆多……这些常洪霞都烂熟于心。每到这些路段,她都会提前采取措施,不会让乘客有任何颠簸感。

  

常洪霞从事公交驾驶员这些年,累计安全行车50万公里,未出现过任何违章和事故。

  

“常姐,我怎么才能把车开快?”常洪霞的徒弟问道。“你应该问怎么才能把车开稳、开得安全,这才是一个新驾驶员最需要完成的任务。”常洪霞耐心地告诉徒弟,开快车谁都会,但是把车开稳是需要技术的。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影记者 王贵彬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