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花山岩画、鼓浪屿、良渚古城在5年内陆续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国家文物局今天(12月31日)发布“十三五”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成就。

 

据悉,5年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文物局成立了文物返还办公室,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埃及等国共计向我国返还1300余件(套)中国流失文物,包括邓峪石塔塔身、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

 

水下考古调查确认三艘甲午海战沉舰


据介绍,5年来,我国开展了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重点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浙江良渚、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国际学术话语权明显提升。

 

其中,水下考古成绩颇丰,我国开展了黄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甲午海战沉舰调查确认“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南海海域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填补空白,“南海I号”发掘文物18万件、实施船体整体保护。

 

中国考古的足迹还走向海外,加强联合考古和跨国申遗,30家文博机构赴24国实施40余项联合考古。我国还推进援外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项目增至6国11处。

 

摸清中国文物家底:国有可移动文物达1.08亿件/套

 

据悉,“十三五”时期,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同时,公布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基本摸清革命文物资源家底。

 

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国、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增长17%、30%、4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至135个,公布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两批中国传统村落。

 

在文物保护方面,聚焦整治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2000余项,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开放,建立文物违法案件督察约谈机制。

 

同时,打击文物犯罪三年专项行动侦破文物犯罪案件348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867名、缴获文物6万余件,五批A级通缉令共5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现已到案50人,文物犯罪重大案件逐渐减少。

 

同时,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突破性进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部际协调机制正式建立,国家文物局成立文物返还办公室,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埃及等国共计向我国返还1300余件(套)中国流失文物。

 

其中,意大利政府返还796件文物艺术品,美国返还361件(套)文物艺术品,山西榆次县邓峪石塔塔身回归故里,西周青铜虎鎣从英国回归,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从日本追索回国,马首铜像回归并划拨入藏圆明园。

 

76%县市区建有博物馆,全国近5千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五年来,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5535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4929家,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行业博物馆近80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增至1224家,全国76%的县市区建有博物馆,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2019年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馆藏文物保护条件全面升级,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基本完成,6.2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得到保护修复,346万件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向社会开放。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