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接种人员正在接种疫苗。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2021新年伊始,根据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计划,9类重点人群接种工作在全市各接种点逐批开展、有序推进,计划1月中旬完成首针接种、2至4周后接种第二针,春节前完成所有重点人群的紧急接种。春节后,组织其他人员的接种工作。在疫苗获批上市后,组织全市其他人群有序预约接种,构建人群免疫屏障。

    

疫情与抗疫,正在进行一场赛跑。接种新冠疫苗,是人类赢得这场赛跑的关键一步,但并非有了疫苗,疫情就会自然得到控制,相同疫苗资源的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会相差很大,接种疫苗若无章法,就会事倍功半,疫情难除。只有科学规划、有序接种,才能让新冠疫苗发挥最大效力,遏止疫情。这也正是此次北京优先在9类重点人群有序接种疫苗的原因。

    

疫情形势越是严峻,越要避免走进疫苗接种的认识误区。就在日前,“新冠疫苗为全民免费提供”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热议,也有不少人因此开始期盼,春节即将来临,假如节前能够接种疫苗,回乡探亲就多一份安全保障。然而,假如不能基于当前疫情客观形势,对疫苗接种次序做出统筹安排,则不仅容易有失公平,也不利于科学防疫,“逐批开展、有序推进”是疫苗接种的应有之义。


▲2021年1月2日,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接种人员50人为一组,到达等候区后,由医务人员为接种人员讲解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众所周知,疫情防控需坚守三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首都疫情防控工作,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对此原则的坚守,这也是北京取得防疫良好形势的重要原因。


防疫三原则体现在接种疫苗方面,则应以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要目的,如此才能让新冠疫苗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因此,秉持科学精神,确保接种对防疫最有利,就是新冠疫苗的最佳接种方式。而这也正是北京确定紧急接种9类重点人群的科学依据。

    

与国外情况不同,外防输入是我国当前防疫的主战场。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地区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则因此成为最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群体。病毒从国外输入之后,这些关键人员和他们的密切接触者,要高于常人的感染风险,优先保护好他们,则可防病毒于未然。为重点人群优先接种,也是确保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

    

此次北京市接种疫苗,不仅遵循了国家接种新冠疫苗所规定的次序,且将之再细化,除了细分9类重点人群之外,还制定了具体的接种时间表。9类重点人群之外的普通人,虽然接种时间尚未确定,但有序的疫苗接种,仍然给人带来极强的安全感。疫苗优先接种在9类关键人员身上,受益的则是整个社会。而此后疫苗供应充足,普通人也能做到“应接尽接”,这样的尺度与步骤,体现的正是防疫工作的科学、有序。


▲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新冠病毒疫苗临时接种点,知情区需确认接种人员个人信息以及再次告知疫苗接种的相关事项,确认无误后接种人签字。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疫苗接种令疫情防控曙光初现,但疫情仍未消除,当此之际,个人日常防护也丝毫不可忽视。根据世卫组织的说法,约60%至70%的人口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方可产生群体免疫。但不聚集、勤洗手、戴口罩等传统的防疫措施所形成的“社会疫苗”,同样能达到较强的阻断效果。尤其在寒假开始、春节来临之际,人员流动变得频繁,更需强调“社会疫苗”的重要性。


总之,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让常态化防控与疫苗接种相辅相成,个人理解和积极配合至关重要,也唯有如此,才能成功构建人群免疫屏障,合力阻击疫情。


编辑:何睿   校对: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