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媒报道,当地时间1月7日凌晨3点40分,美国副总统彭斯正式宣布,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赢得大选。


但是,1月6日发生在美国国会大厦的暴乱事件却成为当天的焦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警察局代理局长罗伯特·康蒂说,当天的骚乱导致4人死亡。1名死者是暴力冲击中遭国会警察开枪射击的女性,另有1名女性和2名男性在紧急救治过程中死亡。此外,至少14名警察受伤,52名示威者被逮捕。


当地时间1月6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大批特朗普支持者来到国会进行抗议,其中有人冲进国会大厦内部。图/人民视觉


国民警卫队协助警方应对骚乱


美国东部时间1月6日下午1点,美国国会举行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以清点并确认2020年大选的选举人团投票结果。


下午2点15分左右,国会大厦外特朗普的支持者开始推翻栅栏,和防暴警察产生冲突,试图冲进国会大厦。他们高呼“我们想要特朗普”。之后,现场变得一片混乱。有抗议者被拍到爬上了参议院议长席位,高呼“特朗普赢得此次大选”。


据美媒报道,正在进行的国会辩论被迫中止,副总统彭斯及其他议员随后被转移到了安全区域。国会大厦被封锁,警方禁止所有人进出。随后,华盛顿市长鲍泽宣布,华盛顿自下午6点起进入宵禁,直至第二天早晨6点,并延长公共紧急状态15天。与此同时启动国民警卫队,协助警方应对国会大厦的骚乱。


据《国会山报》报道,华盛顿警方已逮捕52名抗议者,收缴了5支枪械。


特朗普:大选存在欺诈


据CNN报道,骚乱发生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呼吁支持者“支持国会警察和执法人员”,要求“和平”抗议。他还呼吁所有在国会山的人保持和平抗议。


虽然特朗普仍坚持大选存在欺诈,但他表示:“我们必须保持和平”。此外他还指责彭斯没有“勇气”做该做的事情。然而不久后,这些内容就被社交平台删除,其账号被冻结12小时。


拜登:这不是抗议,这是暴乱


当选总统拜登称,美国民主“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攻击”,他呼吁特朗普结束这一场骚乱,以“实现他的承诺,维护宪法”。


“冲入国会大厦、打碎玻璃窗、占领美国参议院、到处翻找抽屉、威胁这些被选举出来的官员,这不是抗议,这是暴乱。”


许多共和党议员谴责了此次暴力骚乱行为。原本计划在国会认证过程中提出反对的共和党众议员凯西·罗杰斯称,她将支持选举结果,“我们必须和平交接权力”。


国会再次启动投票确认程序


在经历了混乱的一个下午之后,1月6日晚,美国国会两院再次启动了联席会议,继续对选举人团投票结果进行确认程序。美国副总统、参议院议长彭斯在会议恢复后称:“暴力从来无法获胜,自由会获胜”。


当地时间1月7日凌晨3点40分,美国副总统彭斯正式宣布,经过国会两院联席会议计票后,拜登获得306张选举人票,特朗普获得232张选举人票,拜登赢得胜选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当选美国第46任总统。


特朗普随后发表声明表示,定于1月20日的权力交接将有序进行。


■ 反应

四任前总统谴责暴力骚乱


骚乱发生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小布什、克林顿、卡特等纷纷发声谴责。


奥巴马表示:“这次国会大厦暴乱是由一位一再就选举结果无根据指责的现任总统煽动的。”他恳求共和党人“选择现实,采取措施平息骚乱”。


小布什当晚发表声明称这是“令人作呕,同时也是令人心痛的景象”,他指责一些政治领导人的鲁莽行为。“我想对那些对大选结果失望的人说:我们的国家比一时的政治更重要。”小布什表示。


克林顿表示,“我们的国会、宪法乃至国家,今天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攻击”。

现年96岁的前总统卡特在一份声明中谴责了特朗普支持者在国会山的暴力骚乱行为,称这是“一场全国性悲剧”。


此外,包括英国首相约翰逊、法国总统马克龙、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等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政要均发声谴责发生在美国国会山的骚乱事件。


■ 分析

美国处于历史性十字路口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认为,这场骚乱的规模不会升级。虽然这只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发泄对选举结果的不满,但骚乱已经远超出特朗普个人的政治命运,而是一种对于美国国家发展方向的抗争,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深度撕裂、政治极化。此次大选后,美国已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袁征认为,这次大选后,拜登可能会释放一些信号、做出一些举动试图缓和矛盾,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即使他多次承诺弥合分裂、跨越党派之争,但客观来讲很难。


杨希雨表示,类似抗议今后可能还会持续,这也就导致拜登在推行内外政策时受到制约。内政上,拜登不可能像特朗普一样,一味地推行自己的政策。否则,会受到巨大压力。所以未来四年,拜登可能会执行一种“不充分的”民主党政策。同时,由于国内矛盾复杂尖锐,未来四年的拜登政府也将是一个以解决美国内部问题为主的政府。


杨希雨表示,贫富分化、政治极化、阶层固化、社会分裂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结构性的矛盾。接下来美国到底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是关键。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