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连日来,河北疫情备受关注,在乡村集中暴发及快速传播的现象,和去年“疫情止于乡关”的情况不同,为此,国家卫健委、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意见,严控村内聚集性活动。1月8日下午,北京也发布了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春节前后禁止举办群众性庆祝庆典、聚集性展销促销等活动”等。春节临近,原本是国人回乡过年、走亲访友的佳期,尤其是在经历了去年的封村封路之后,很多人原本对今年春节抱有更多的期望。但疫情的反复,或许会让这个春节更加严格,而且,在未来,这样的改变或许会是长期的,“疫情的逻辑是超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对疫情的理解,也是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的,”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像疫情这样重大的事件,造成的影响可能不只是局部的、短期的,还可能给人类整体带来重大的改变”。

 

李河,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化中心研究员。受访者供图

 

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乡村

 

专家分析,河北疫情集中发于乡村,和乡村监测、防控力量相对薄弱有关,也和乡村医疗水平有限有关,更和乡村传统的聚集性生活方式有关。

 

乡村是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更加频繁,尤其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聚会聚餐,更是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但疫情之下,这一习俗和文化,却成为了防控疫情的不利因素。

 

“从去年春节前后至今,一年的时间里,社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尤其是公共卫生指导下的基层组织,如社区、村镇,在一年的锤炼中,组织、动员、防控的能力大为提升,”李河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网格化管理、定点清除疫情的模式。哪儿有疫情,就在哪儿控制住。而那些产生超级传播现象的个例,往往正是突破了网格,到处移动的。”

 

2020年的抗疫中,“疫情止于乡关”的现象,使得不少人认为,乡村的抗疫力量更强,因此忽略了乡村公共卫生力量不足、聚集风俗更浓的现状。“事实上,在网格化的管理中,城市的管理水平要明显高于乡村,在城市里,基层的管理通常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组织体系,比如居委会、社区,他们控制着城市居民全部的生活。另一部分是工作单位,同样对单位中的人员有着较强的控制力。但在乡村,一般只有村委会这样的基层组织,基层村委会数量庞大,情况也更复杂,必然有一些地方控制力不足。最终成为网格化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这是值得注意的”。

 

疫情或将长期改变生活方式

 

年货大集、农村庙会、走亲访友、亲朋聚会……这些传统的乡村过年方式,在疫情防控中,往往是重点防控的对象。

 

在未来,防控转为常态化之后,这些传统的习俗、生活方式,又将会变成怎样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疫情的逻辑是超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它只有一个逻辑,就是需要物理隔绝。而在应对疫情时,无非有几种反应模式,第一种是放任自由的方式,比如欧美一些国家,最开始就是这种模式,但对疫情这样一个有自身逻辑的事物,这种模式的代价相当大。另一种是没有社会控制技术,进而采取直接的全面控制模式,同样代价巨大。第三种就是我们所实行的网格化的局部控制方式,它当然也是有代价的,但相对带来,是代价最小的一种。”李河说。

 

乡村的封村封路,其实就是网格化的局部控制,李河说,“每一次疫情,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把它控制在局部范围内。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成本最低、代价最小的方式。对于被控制的区域内部,必然会有更大的代价,如果疫情是零星暴发,那么走亲访友、亲戚团聚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受到限制乃至禁止。如果是普遍发,不止是文化习俗,生命权的牺牲和损失也比其他区域更大。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去年曾经出现的“硬核防控”也再次出现在一些乡村,“有些地方,管理方式不太科学,有些矫枉过正。在未来,疫情没有消灭之前,每个冬春之际,相应的防控机制还会起作用,形成一个小网格进入危机、控制危机、解除危机,这个过程如果成为常态,类似的现象还可能出现。这是疫情这种特殊的事物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对疫情的理解,是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它可能给人类生活的局部、甚至是整体带来重大的变化”。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