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最寒冷的日子已经过去,气温回升到了零度以上。位于房山官庄村附近的一座塑料大棚里,温度比外面更高,56岁的扶元润光着膀子,弯着腰耙地。他种在外面的几块菠菜没能扛过寒流,他原本打算要回家了,疫情再次出现后,就取消了计划,准备在大棚里种点蒿子秆,现在下种,春节后就能上市了。对他来说,这个不回乡的年,会比以往更忙一点儿。



今年过年不回乡的京郊种菜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拍摄 制作


等到干不动了就回故乡

 

这是一座新的冷棚,崭新的塑料蒙在拱形的架子上,像个半圆扣在地上,这样的大棚适合春秋,但很难在寒冷的冬天提供蔬菜生长的温度。

 

大棚刚刚建成不久,是扶元润夫妻新租的地,他们原本在附近另一处地方种菜,同时租住在旁边的村里。

 

扶元润在地里干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20多年前,为了赚到供两个孩子读书的钱,夫妻俩从河南信阳的一个山村里出发,来到北京租地种菜。最开始在清华大学旁边,那时候那里还有菜地。后来,菜地盖成了楼房,两个人开始尝试做其他的工作。

 

扶元润的妻子当过送报的小红帽,熟悉北京的每一家报纸。每天早晨4点多,她就到分发报纸的地方,先要叠报纸,两个小时叠几百份报纸。然后捆在自行车上,一家一家地送。那时候的冬天,北京还有很大的雪,自行车骑不动,就推着走,每个月能赚600块钱。她喜欢看报,有时候走累了,坐在居民楼的楼梯上,看完一篇文章,然后才接着送。

 

送过一段报纸,打过很多零工,后来他们还是选择种菜,这是他们的老本行,山里的人家,世世代代都是种地的,对这个最熟。他们在岳各庄附近租了几亩地,一种就是10多年。后来,那里的地也没了,他们又跑了100多里地,到了房山。

 

20多年来,大部分时候,他们都会回家过年,虽然他们一家人都不在村里生活了。扶元润的一儿一女,都已经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了,儿子在北京,女儿在深圳。但他们的家,还在信阳的那个山村里。

 

那是一个至今还没有硬化路的山村,20年前,他们从那里走出来,只为了他们的孩子不再困守于大山之中。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他们自己,或许终将会回去,扶元润已经56岁了,现在还能干得动,如果有一天干不动了,或许就是他们真正回到故乡的时候。

 

新一茬的苗都育好了

 

扶元润的大棚不远处,来自山东菏泽的牛师傅一家人,都在大棚里忙碌。

 

牛师傅的大棚是日光温室,侧面有厚实的山墙,顶上有沉重的棉被。大棚的油菜长得整整齐齐,绿油油一片。他租了5个温室,这一季,只剩下这最后一棚还没卖出去。

 

地里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已经卖完的几个大棚,地已经翻过了,也打理平整,甚至新一茬的苗都育好了。等着这最后一棚卖完,就开始栽新的,还是小油菜、油麦菜,这些菜生长时间短上市快,风险也小一点儿。

 

唯一麻烦的是,现在种这些叶菜,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撒种了,要育苗、移栽,这样菜才长得整齐好看,容易卖出去。

 

牛师傅是山东菏泽人,在京郊租地种菜的时间比扶元润更久,大概有30年了。现在他家有6口人在这里,还有一儿一女,也都出门在外,不在老家。

 

牛师傅在京郊种菜时间更久。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牛师傅都在这里,没有换过地方。租地的租金,也从按亩算,变成现在的按棚算,价格从100多涨到了3000多,这还是因为签约早,所以价格相对便宜。这两年新签约的,一个八九分地的大棚,价格涨到了五六千。

 

牛师傅今年刚刚60岁,到了3月份,就可以领养老金了,听说老家当地里的养老金涨了,现在每个月有140多了。但这点儿钱,还不够他们一家在这里租房子。他们一家人租了一个小院,一年下来,算上水电费,还不够1万。

 

去年的时候,牛师傅在老家的村里盖了新房子,他家的房子靠着大路,他想着有机会可以租出去,多少有点儿收入。有时候,牛师傅也会感叹自己没有先见之明,他刚到北京时,租住的人家,曾想把自家的院子卖给他,一个小院,带两分半地,一共只要5000块钱。但那时候的他,没有那么多钱,他也觉得这个价格太贵了,现在再想起来,确实错过了机会。

 

不回乡的年或许会更忙

 

扶元润取消了回家的行程,也给深圳的女儿打了电话,让她留在深圳,这个春节,他们夫妻俩和儿子,一起在北京过。

 

孩子们也曾让他们俩别再种菜了,他们可以养活父母。而且两个人种五六个大棚,劳动强度实在太大了,随着年纪的增长,压力也越来越大了。但扶元润拒绝了,不种菜,干什么呢?总不能什么都不干。

 

扶元润的妻子,希望老家的村子能变好一点儿,最起码把硬化路通了,那个山里的小自然村,生活确实太不方便了,而且回去了又能干什么?在北京很累,但20多年来,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习惯了这里的便捷。

 

扶元润的妻子想好好感受一下北京的春节。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今年在北京过年,她打算好好感受一下北京的春节。以前过年,回老家的时候多,在北京的时候少,对她来说,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年。不过,更大的可能,是在地里忙过一个春节。去年的时候就如此,他们本来已经回到信阳老家了,但疫情暴发,大年初一就回来了,怕耽误了农时。

 

牛师傅则很平淡,他习惯了在北京过年。实际上,30年来,牛师傅很少回老家过年。他种日光温室,人过年,菜不过年,春节的时候,正是农忙的季节,没工夫回去。平时就更少回了,偶尔有事儿才回去一趟,比如办医保。

 

除了在外地的一儿一女之外,家里的其他人都在北京,在哪儿过年,对他来说区别不大。甚至,回乡过年,可能让他更不自在,毕竟,过去的许多个年,他都是这里过的。

 

他打算在春节前,去隔壁村的超市里备点儿年货,那里的东西,比他现在住的村里便宜点儿,他们平常的生活用品,也都在那里买。以前附近还有个市场,他们也经常去,但2020春节之后就一直没开,偶尔有零星的小贩在那里卖菜,但他们最不缺的就是菜。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