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小鑫外出帮奶奶买东西。小鑫目前与奶奶和伯伯一家人一起居住。



“高墙”外的孩子 


1996年起,太阳村、红苹果、善恩园等公益机构在陕西、福建等地陆续成立,有的对孩子们集中抚养,有的为孩子提供经济援助。对服刑人员子女而言,他们与狱中父母的关系、来自外界的歧视、童年留下的心灵创伤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小爱是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又称红苹果公益,下称“红苹果”)的帮扶对象,每年享受2000元经济援助,也参加过“穿墙引线”亲情拓展营。此外,红苹果每年还会到小爱家家访两次,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1月7日,福州闽侯县,红苹果帮扶对象小爱(左)和姐姐都住在小姨家。


6岁的小爱住在小姨家。“在外面上班”的妈妈是小爱的亲生母亲,目前正在福建省女子监狱服刑。因父母都在服刑,面对年幼的小爱,家人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小姨有俩儿子,但照顾姐妹俩从不含糊,玩具、衣服都会优先给她们买。


1月7日,红苹果帮扶对象小俊由外婆照顾,小俊(右二)和舅舅家的兄弟姐妹在家门口玩耍。


1月9日,福州罗源县,晓辰靠着外婆。她3岁时父母双双入狱,目前与外公外婆一起住,姨妈在外打工帮忙养她。


依据红苹果2018年对福建18所监狱的调研,17922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近一半可能不知道父母在服刑;约3/4的父母在孩子探监时未告知自身犯罪、服刑情况。


读初二的阿豪是为数不多知道父亲在服刑的孩子。父亲服刑后不久,母亲就离家了,阿豪和弟弟、奶奶生活在一起。几个月前,堂哥帮阿豪兄弟俩申请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补助,202012月前,福州的标准是每人每月900元。


1月7日,福州福清县,阿豪和弟弟站在家门前。阿豪和弟弟目前与奶奶三人住在一起。


1月10日,福州永泰县,明浩与双胞胎弟弟。弟弟出生不久,父亲入狱,母亲为全职主妇,爷爷身体不好,靠奶奶在餐厅洗碗支撑家庭开支。


1月10日,福州永泰县,夕阳下的小真与奶奶。小真原是孤儿,养父未婚,目前在监狱服刑。她自小在养父家中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20146月成立至今,红苹果目前已累计帮扶2000多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覆盖全国451个县市。与太阳村、善恩园不同,红苹果提倡亲属抚养,帮扶的孩子住在各自亲人家中,红苹果会根据不同孩子的家庭困境评估,为孩子们提供分类帮扶,包括经济援助、心理辅导、安排亲情见面会等。每个孩子接受哪种帮扶措施,由志愿者入户走访后评估决定。


1月9日,福州连江县,小伟望向窗外。出生不久,母亲离家出走从此未归。2015 年,父亲入狱,小伟便与奶奶和叔叔一家人生活。


1月10日,福州罗源县,发呆的阿和。父亲入狱,姐姐上大学,他会抱怨在酒吧上班的母亲白天不能送他上学。


据红苹果创始人林敏明观察,不少服刑人员子女都有心理阴影,还要承受外界的歧视。童年遭受的歧视、“服刑人员子女”的标签,有时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难以走出阴影。


“对于这些孩子,我不要求特殊照顾他们,但至少不能让他们被边缘化,他们应该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平等对待。”林敏明说。


父母唯一的照片放在小爱卧室的墙角,那是小爱出生前父母抱着姐姐的合照。另一个好消息是,再过6 个月,小爱妈妈就要出狱了。届时,她再也不用指着照片介绍自己的妈妈了。



善恩园里的童年


接连的阴雨天后,福州迎来久违的晴朗。距离市区约20公里的山村里,善恩园的十几个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搬运新鞋。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他们的笑脸上。


1月14日,孩子们有说有笑搬运新鞋。这批新鞋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


善恩园是一所主要代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儿童慈善机构,免费为该类儿童提供养护、医疗、教育等救助。此外,这里还有不少被遗弃、特困或残障的儿童。据园方统计,自200061日成立至今,在司法行政部门的协助下,善恩园已陆续为400余名儿童提供了栖身之处。


1月14日,老师让孩子们把所有鞋放到院子里,再按着款式、码数分门别类。参与劳作的孩子会被奖励优先挑选新鞋。


1月14日,午饭后,一名轮值的孩子手脚麻溜地将碗筷洗干净。


1月14日,善恩园楼顶晾晒的衣物。


善恩园的孩子从小就明白,想得到的东西需要通过劳动去获取。做大锅饭、轮流洗碗、打扫饭堂……在这里,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回报奖励。


1月16日,一名年龄较大的孩子正在照顾残疾孩子。


1月16日,6岁的阿泽正在帮妹妹修理玩具。两年前,工作人员敲开了阿泽家的门,将兄妹三人送到善恩园。当时,妹妹才刚满月。


无论太阳村还是红苹果、善恩园,最初都是从监狱里获得服刑人员子女信息的。据司法部2006年的调研,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着家庭经济贫困、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孩子在外流浪乞讨等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其中94.8%的孩子从未接受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整体生存情况并不乐观。


因父母的犯罪人员身份,善恩园的很多孩子早前大都挨过饿,受过歧视,被迫辍过学……他们往往带着不良习惯进来,有的过于懦弱,有的又较为暴力。老师们通过每天的规范化生活,逐渐让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过去的阴影,学会担当。


1月14日,年龄较小的孩子正在上启蒙课,园区之后会为适龄儿童安排小学、初高中、大学等学业支持。


1月14日,自习室内的字典和教材。


1月16日,属于孩子们的游戏时间。


长大的孩子中,有人选择回到善恩园。


教师阿瑞就是在园中长大的。2002年,年仅7岁的他被送进善恩园,此后一直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但“回善恩园教书”的念头总在脑海中萦绕不去。


2017年,阿瑞辞职回到福州。当他再次推开善恩园的门,院子里那棵小榕树已经长大,树影斑驳。


1月14日,福州善恩园,老师带领孩子们搬运一批新鞋,一位孩子将一摞新鞋子高高举过头顶。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李桂 摄影报道

编辑 张英 刘晶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