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在1月19日举行的中国农科院2021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农科院发布了该院2020年多项重大科技进展。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表示,将继续推行科研任务清单制,以卡脖子技术为重点,聚焦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尽快实现科技突破。

 

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中国农科院供图


“藏粮于技”取得新突破

 

2021年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农科院发布了2020年该院十大科技进展,包括“选育出耐热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中麦895”“成功创制耐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中黄6106”“破解重要蔬菜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攻克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构建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揭示龙井茶树品种基因组组装和茶树起源演化规律”“非洲猪瘟研究与疫苗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抗球虫新兽药获2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典型地区农村厕所改造关键技术与模式取得重要突破”“整体去秸障高质机播技术有效破解秸秆禁烧难题”。

 

据介绍,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在藏粮于技、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介绍,“在支撑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如中麦895,全国累计推广4500万亩,年最大推广面积1062万亩。再如,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创造了黄淮海麦区高产纪录,平均亩产达到841.5公斤。”

 

2019年至2020年,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高发,这也成为近期农业科研的重点攻关对象,据介绍,目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已进入临床三期,草地贪夜蛾高效精准监测预警技术也已发布。同时,中国农科院还研发了国内首款鸡全基因组选育芯片,创制了抗球虫新兽药,实现农药残留手机拍照快速检测技术等。

 

中国农科院还组织实施了油菜、马铃薯、生猪等14个产业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区,据介绍,“示范区种植业平均增产28%,节水35%,节肥25%,节药30%,亩均节本增效400元,示范区养殖业节本增效达30%。”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在过去的脱贫攻坚中,中国农科院派出700多个专家团队,1.2万人次科技人员赴扶贫一线,辐射带动9.7万个贫困户增收,为全国数十个贫困县摘帽脱贫,提供了技术支撑。

 

将着力解决种子和耕地等问题

 

唐华俊介绍,面向“十四五”,作为农业科技的国家队的中国农科院,将以“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为目标,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引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把支撑农业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创新重点,为大力提升耕地质量,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大使命,进一步强化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科研布局、人才队伍等领域的工作。

 

据介绍,2021年,中国农科院将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加强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2021年中国农科院将加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重点突破粮食作物高产优质与自主可控、主要畜禽种源国产化与养殖健康化、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卡脖子”技术。推动绿色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提档升级,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农村环境治理技术攻关。

 

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中国农科院还将继续推行科研任务清单制,以卡脖子技术为重点,聚焦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优质化高值化品牌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绿色发展、农业装备国产化与智能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等,提出重点科研任务清单,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尽快实现科技突破。

 

在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进科企科产融合发展。以此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破解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此外,2021年,中国农科院还将继续推进培养科研人才、提升科研平台支撑能力、深化院所改革等工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