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今天(1月20日),北京召开第21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1月19日,市疾控中心对1月17日大兴区报告2例本地确诊病例的新冠病毒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认为2例确诊病例病毒为英国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来源初步判断为境外输入。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介绍,RNA病毒变异是一个常见现象。新冠病毒自发现以来,一直在发生着变异,有些变异病毒在传播过程消失了,有些则存留下来,也有一些成为一个地区主导主流的毒株。新冠病毒的大多数变异对病毒的传播能力、致病力和毒力、抗原性并未造成明显影响,有些变异则有可能对病毒的这些重要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近,英国、南非和巴西报告的新冠变异病毒之所以引起全球关注,主要原因是这些病毒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病毒刺突蛋白的多个氨基酸发生改变,而刺突蛋白与病毒侵入人体细胞能力以及人体的免疫反应和防御机制有关。对病毒结构上这一重要位置的任何改变,都需要高度重视。


目前,国际上的监测和研究发现,这些变异病毒的传播能力确实有所增强,传播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并在一些地区成为传播的主导病毒。英国的变异病毒,据报道已经传播了将近50个国家,南非的变异病毒已经传播了将近20个国家。但尚未发现这些变异引起病毒致病力和毒力(主要影响疾病的严重性、病死率)发生改变,也没有发现病毒的抗原性(诱导的抗体、细胞免疫的保护性)发生明显改变。


这些研究结果意味着,变异病毒传播更容易,防控的难度也会相应加大。但现在看来,这些变异的病毒并未导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发生改变,也未增加疾病严重性。实验室研究还表明,这些变异病毒尚未使得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建立的人体免疫受到明显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在持续开展之中。


针对新冠病毒变异,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积极推动和协调全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病毒进化的监测机制,提升成员国基因测序能力,促进基因测序数据的国际共享,并及时监控和评估病毒变异的公共卫生意义和影响,据此对国际社会调整和强化应对策略措施提出建议。


我们国家对新冠全球大流行过程中的病毒变异现象高度重视,一直对此保持着高度戒备。目前,我国采取的“外防输入、内放反弹”的各项防控措施,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控制病毒的输入和引起的早期传播。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