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马瑾倩)1月21日,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召开老年维权形势分析会。会上指出,去年北京各级法院受理老年人人身损害案件中,刑事案件仅占1%,但往往情节严重。对此,北京市老龄协会权益保护处处长尹政伟指出,这其中主要涉及老年人在丧失生活能力后的生活照料问题。专家认为,应当细化落实意定监护、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


老年人生命健康权的侵害最为严重


去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发生某保姆虐待老人案件,16秒监控视频显示,犯罪嫌疑人连续殴打、踢踹老人6次,老人因中风失语,只能哭泣哀求。


老年人人身损害相关案件,去年共处理了近八百件,以民事案件为主,约占比99%。但值得注意的是,刑事案件情节严重。


北京市老龄协会权益保护处处长尹政伟指出,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信息受限等原因容易遭受人身损害,其中以老年人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最为严重,尤其是老年人被子女或者保姆虐待的案件最值得社会关注。


去年,北京市老龄协会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情况调查。调查显示,老年人生命健康权的侵害最为严重,这与近年来家庭继承与赡养纠纷日益增长的趋势一致。


尹政伟指出,这其中主要涉及老年人在丧失生活能力后的生活照料问题。其次,老年人的婚姻问题也很严重,很多老年人在受访中表达出自己婚姻不自由、受家庭和社会影响严重的情况。另外,丧偶后的婚姻生活难题也是受访老年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分析会上发布的《2021年老年维权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北京市各级法院共受理涉老民事一审案件超过6万件,案件总量比去年下降了约24%;行政一审案件超过3000件,比去年下降了约23%。而从涉老案件的执行情况看,2020年涉老案件的执行数量比去年高出约12%,执行情况进一步好转。


专家: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落实意定监护


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理事王竹青指出,由于老人处境被动,被发现曝光的老人遭遇人身损害案件,往往是冰山一角。


就此,王竹青提出,细化、落实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


意定监护的主要内容是在老年人具备行为能力时,为自己选任监护人、明确监护内容和监护方式,待自己丧失或部分丧失行为能力时,由自己选任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主要适用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失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失智老年人数还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失智老年人口将达到1645万;到2050年达到2734万,占世界失智老年人口的1/4。


王竹青认为,目前《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具备意定监护的法律依据。但该制度的落实,还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完善、细致、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百姓对意定监护缺乏认识,因此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是第一步。”王竹青表示,同时,应选择一些社区作为试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定监护模式。


长期照护制度是为失能失智老人设立的保护制度,针对失能者或失智者的功能或自我照护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照顾措施,使其保有自尊、自主及独立性或享受有品质的生活。


王竹青表示,超过75岁的老年人对医疗和社会照护资源的消耗非常高。因此,向缺乏自我照护能力的个人提供医疗和非医疗服务,包括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居家服务、社会服务和其他支持性服务的长期照护制度,成为老龄化国家保护老龄人口的重要制度。


王竹青认为,意定监护侧重于尊重老年人本人的意思自治,长期照护制度则侧重于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帮助,两个制度的侧重点和保护方向各有不同,但都是保护失能失智老人的重要法律制度。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