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快手科技正式启动港股IPO招股,吹响了港股打新的号角,滴滴出行、京东物流、B站、抖音、百度、携程等众多互联网企业均传出在港首发或二次上市的消息。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热闹不断,全球资金疯狂向香港涌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经净流入港股市场超2000亿元。同时,外资和香港本地机构也在显著增持港股,且二者增持港股的上涨幅度远远大于南向资金。


不过,目前恒生指数已经从3万点关口回落,1月28日,南向资金净流入超100亿港元,没有延续昨日235.3亿港元的流入高峰。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市场的热情或加速新经济企业上市或回归。“如果市场估值较高,投资者认购积极的话,企业能够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加快发展,有利于新股的首发和中概股的回归。预计2021年,中概股回归潮仍将继续。”


此外,港股有望聚集更多中国头部科技资产,极大地改善了港股的资产质量和结构,同时有望吸引更多资金注入和投资者参与,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全球资金涌入港股“扫货”


全球资金正在涌入港股。迈入2021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规模和速度加快。1月27日,日流入规模依旧超过200亿元,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净流入超2000亿元。港股长期处于价值洼地的现状似乎是对南向资金入场“扫货”提供了有力的说服。


外资和香港本地机构也在显著增持港股。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底以来,外资机构和香港本地机构持股比例的上升幅度超过南下资金。其中,内地公募基金和南下资金的持股比例变动在2%左右,而外资和香港本地机构的持股上涨幅度分别为8%和7%左右。


具体来看,港股市场的发展也延续了A股市场的抱团走势,科技企业和通讯类企业成为南向资金配置港股的重点行业,其中流入科技股的资金占比超过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在港股当前45万亿左右的流通市值中,规模最大的前25家公司合计市值占据近半壁江山。


被誉为恒生指数“荷尔蒙”的腾讯控股,其流通市值更是高达6万亿。在此次港股“浪潮”中,腾讯控股也是备受追捧,从年初的558.0港元一度上涨至767.5港元,涨幅达37.5%,仅在1月25日当天,腾讯控股涨幅超10%,市值超过7万亿港元。


整体从498只港股通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8日上午收盘,67%以上的股票处于上涨状态。其中,74只股票上涨超过20%,包括美团、腾讯控股、中芯国际等科技公司,药明康德等生物制药公司,比亚迪等备受关注的企业。


此前,投资圈群情激奋,有私募甚至高呼卖出A股,买入港股,“夺取定价权”的口号一度被广传,事实上,这一场景早在2015年上半年和2018年1月底就曾上演。只是前两次都不理想,前者恒生指数迅速见顶,后者A股和港股双双走熊,港股甚至创下7年来最大跌幅。


此次是否会有所不同?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曾万平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投资者的热情依然高涨,港股的质地已经有所改变,前几年以金融股、地产股为主,随着港股市场的改革,新经济等优质标的数量增加,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持续性更好。


他认为,在港股的投资中,具有成长性的、竞争力强的、优质稀缺标的,如腾讯、美团等,这类资产是“绕不过去的”。在内地资金逐步涌入港股的背景下,基本面向好的个股有望获得更多的配置和估值的抬升。


针对恒生指数回落,百利好证券策略分析师岑智勇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近来南向资金涌入已经没有那么疯狂,恒生指数有所调整,随着年关将至,呈现部分获利回吐。


疯狂IPO和中概股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全球资金的涌入外,港股上市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热门中概股的回归传闻也是此起彼伏。


1月26日,快手科技正式启动港股IPO招股,并计划于2月5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据了解,本次快手计划发售约3.65亿股股份,每股招股价为105至115港元,每手100股,入场费约为1.16万港元。


快手科技的IPO再度吹响了港股打新的号角,在今年不足月余的时间里,滴滴出行、京东物流、B站、抖音、百度、携程等众多互联网企业均传出在港首发或二次上市的消息。


据了解,2020年港股IPO浪潮不断,全年市场共募集金额3975.28亿港元,较2019年大幅增长27.05%,达到十年来IPO发行规模的新高。其中,京东集团、京东健康和网易分别以345.58亿港元、309.98亿港元和242.56亿港元位列前三甲。


与此同时,在2020年港股IPO前10名中,中概股占据6席,而前十大IPO项目共募集资金1883.52亿港元,占全部IPO募资总额的近58%。


中概股的回归浪潮主要源于2018年香港上市制度的改革,“同股不同权”政策的推出、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标准的降低等,这一系列制度极大地降低了中概股上市的门槛和难度,畅通了港股的上市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底,特朗普签署《外国公司问责法》法案,该法案要求中国内地或中国香港的企业必须证明自身不受外国政府控制并提供审计工作底稿审核。随着《外国公司问责法》正式生效,相关中概股三年后或面临无法交易的风险。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等压力下,中概股回归潮将继续,首选市场多是香港。“如果市场估值较高,投资者认购积极的话,企业能够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加快发展,有利于新股的首发和中概股的回归。预计2021年,中概股回归潮仍将继续。”


岑智勇表示,一方面,中概股回归更方便市场操作、交易,对亚洲地区或香港市场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很多中概股以及拟在港首发的新经济企业名气高,能够吸引更多资金关注,带动港股成交量和市场活力。


曾万平表示,伴随更多中概股的回归,港股有望聚集更多中国头部科技资产,极大地改善了港股的资产质量和结构。同时,无论是在市值结构还是业绩方面,互联网、新能源、消费 电子等港股相较于 A 股的特色资产,有望吸引更多资金注入和投资者参与,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