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栾若曦)2020年12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发表新年寄语表示,疫苗、治疗方法以及诊断工具都以创纪录的速度推出,抗疫隧道已初见曙光。

 

然而,新冠疫苗是解决全球疫情的“万能钥匙”吗?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他表示,疫苗只是抗疫的关键之一,还需要足够的产能与实施全面接种疫苗的能力。反思过去抗疫的一年,陆蒙吉认为,此次新冠疫情让人类如此措手不及,主要在于疫情击中了现代社会的“软肋”。

 

新京报:如何看待目前各国的疫苗分发接种计划?

 

陆蒙吉:目前各个国家疫苗分发是非常不平均的,这并不是新冠疫苗特有的问题。发达国家执行力度很大,预计大部分发达国家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达到群体免疫的水平。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问题则比较严重,今年秋冬季再经历一次疫情高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也许要到明后年才能陆续达到群体免疫水平。

 

疫苗分配不均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不发达国家缺乏购买疫苗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不发达国家在实施全民接种上也有一定困难。目前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品种很少,类似mRNA疫苗的普及应用必须要有安全的冷链和足够的医疗服务容量来保障,这就导致mRNA疫苗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对冷链的要求较低,更适用于不发达国家。但这些疫苗目前的产能有限,如何进行协调分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新京报:近期部分制药公司表示需要对欧盟延期交货,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疫苗产量供给,疫苗足够吗?

 



陆蒙吉:全球对疫苗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欧盟27个国家正在和制药公司进行商讨,甚至提出要监管欧盟国家疫苗出口,我们可以想象情况的严峻性。预计欧盟整体接种计划会暂时拖延,但是随着更多疫苗上市,多家公司开始合作生产,提升疫苗生产能力,整个疫苗供应量会大大提高,所以供应不足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而且也必然会解决。预计到了夏天,市场上的疫苗供给会缓解。欧盟在今年9月份达到群体免疫的计划没有改变。

 

新京报:近期部分报道提到注射疫苗会产生某些副作用,你如何看待疫苗的安全性?

 

陆蒙吉:接种疫苗都会产生一定副作用。疫苗的作用是激活我们的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对病毒特异性的抵抗力。如果免疫系统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就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包括出现疲倦感、发烧等症状。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会出现急性过敏,也有刺激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性。但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就mRNA疫苗来说,全球接种人数已经高达几千万,严重不良事件是极少的。有人担忧接种会产生副作用,其实新冠病毒感染同样刺激免疫反应,通常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事实上,能够通过临床检测、有公开数据的疫苗都是很安全的,否则各国卫生机构是不会允许它们上市的。在谈副作用的时候,不能不加区分地泛泛而论,更要注重背后的科学道理,否则只会引起民众不必要的恐慌,这既不专业,也不道德,对全球抗疫进程也是极为不利的。

 

新京报:英国、南非以及巴西等地区都发现了新型变异新冠病毒,疫苗能应对变异病毒吗?

 



陆蒙吉:现在发现了很多新冠病毒的突变株,这些突变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传播力增加。病毒通过改变表面蛋白,加强和细胞的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目前来看,大部分新毒株的突变位点与抗体结合位点都是不重合的。这意味着疫苗刺激产生的免疫保护对于新毒株依旧有效。不过,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南非的新毒株,目前研究数据显示,它的突变位点可能涉及抗体的结合位点,明显降低了抗体的中和能力。不过,莫德纳公司已经宣布开始研发针对南非出现的新型变异新冠病毒的疫苗。根据现在的技术流程,研发更新疫苗的速度还是会比较快的。另外,人体在接种疫苗以后,获得的免疫力具有多样性,并不是一个病毒通过几个位点的突变就可以突破的。目前还没有必要担心已经投入使用的疫苗失效,但需要加强监测。

 

新京报:我们将要如何度过此次新冠大流行?

 

陆蒙吉:疫苗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关键之一。有了疫苗,我们还要有足够的产能以及实施全面接种的能力。疫苗接种率起码要达到60%,确诊病例才会停止指数型增长,达到群体免疫的最低限度,有效减少医疗系统承受的压力。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首先是保护高危人群,其次是达到群体免疫的界限,尽可能地加快完成全民接种。

 

另外,人体接种疫苗之后获得的免疫力到底能够持续多久,是未来能否建立有效免疫屏障的关键问题。目前我们在康复病人群体中做了一些研究,各种指标显示,多数人的免疫力起码可以持续到一年以上。

 

其实,自然界中已经存在4种冠状病毒,人类与它们共存多年。它们偶尔会导致一些轻微的感冒,在少数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能导致严重肺炎,甚至死亡事件。我相信新冠病毒会成为第5种和人类共存的新冠病毒,它会持久地造成一些病例,但是终究不会对人类生活长期产生严重的影响。

 

新京报:为何此次疫情会让人类措手不及?人类需要做哪些反思?

 

陆蒙吉:这一次出现这么大的疫情,首先是公共卫生体系监控存在一些问题。从病毒学的角度来说,疫情正好打在了人类的“软肋”上。

 

现代社会具有高度流动性,另外,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而新冠疫情最重要的两大特征是传播力强、对老年人影响更大,这两点都正巧击中了现代社会的弱点,所以疫情才对全球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全球合作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民众普遍比较恐慌。各国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阻止了各国采取应对疫情的最佳措施。部分政治家最终还是关心其国内政治的稳定性、选民是否满意。想要提升全球合作质量,全球应该避免情绪化的讨论,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疫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政治家的智慧,不是科学家能够解决的。

 

这次疫情也显示出了科学研究对于抗疫的重要意义。从发现病毒到研制疫苗,每一个环节上都没有浪费时间。所以,今后还是要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专业人员,加强各个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尊重科学、尊重事实,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视频记者 姚远 周博华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