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贡献了最重要的力量。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机械化率已达到7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这背后,是一项项科技成果的应用,据了解,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了60%。

 

育种,无疑是农业科技中最核心的部分,种子也是农业的“芯片”。

 

近距离观察西红柿苗。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过去,超级稻、抗锈病小麦等,保障了14亿人的口粮安全。

 

在当前,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膳食结构。

 

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拥有这么多高产且优质的农产品,也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的食谱上,有这么多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千年农业大国,但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起步较晚,积累较少,相对于农业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我们在各领域的农业科技中,仍有难关需要攻克,仍有短板需要弥补。

 

比如种质资源的积累。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种业的“芯片”,我国有全球第二大的作物种质库,保存着超过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且还有一个更大的种质库即将建成。但同时,在畜禽、微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上,我们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未来,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精力,乃至政策支持,推进各领域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利用,为育种贡献更多的力量。

 

比如底层技术的原始创新。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目前,基因编辑在多个育种领域已经普遍使用,我国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也处在第一方阵。但同时,因其底层技术是国外科学家发明的,我们的应用,仍存在知识产权制约等问题,因此,我们对原始创新的需求,仍然非常迫切。

 

再如社会育种力量的参与问题,我国当前的育种主体主要是科研单位,社会力量参与的程度不高,如何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种业的发展中,也同样需要更多的思考。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个领域的育种专家,了解小麦和水稻两大口粮,及玉米、大豆、畜禽、瓜果、蔬菜等多个领域的种业发展情况,寻找种业发展的难题所在,也寻求破解种业难题的方向。

 

我国2035年远景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中,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可或缺,而农业的现代化中,种业不可或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时代,而农业的现代化,也同样从一粒种子开始。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