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我是一名高三生,在市重点中学的第一实验班。在高光高压的环境下,“清北”成了附着在每个人身上的目标。似乎你已经站到这个优秀的平台,就必须向绝对高度冲击,没有退路。


但我时常困惑,我拼死拼活到底在拼什么。我在班里成绩中游,名次大约在清北线上下徘徊。我时常告诉自己,你的目标就是中国最高学府,不能松劲儿,要咬着牙往上冲。但我无法不承认,我对清北所谓的向往,不过是名校崇拜的群体效应,只是不想丢人,不想同学们都硕果丰收、留我一个跌落山底。心底里,我不清楚就算我真的考上清北,我该做什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我或许本就不配。
 
我越来越抗拒谈论未来。我很难说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甚至想不出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我只知道,我的深处有滚烫的温度,我不愿意为养活自己而做事,我想在这个以人为手段的社会,做一点以人为目的的事。然而,所有和我谈论专业的人,提及的词汇都是“高薪”“稳定”,使用的语言都是“没什么工作是轻松的”“女孩子适合做...”人们的目标都是怎样过得优渥舒坦,他们不在乎远方的哭声,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是否不止于庸碌。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她说,有钱真的很好,只有赚到足够多的钱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真有道理,但这是真的吗?我有点困惑,也有点难过,和我同龄的人居然也坚定地相信这样的想法了。我痛苦地预感到,我或许很快也要被生活所迫,被金钱奴役了。
 
已经快凌晨1点了,不知不觉敲了挺久字,脑子不太清醒了。我语无伦次的说了这么多,大概意思是,我是个矛盾而迷茫的人。我想考进最优秀的大学,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也不知道我是否值得;我想拥有扎根泥土、超越庸碌的未来,但却迟迟找不到自己的热爱,也不知道我这股没来由的倔劲怎么抵挡庸俗势力的大合唱。以及,高三狗困了,晚安。
 
睡前表白一句:新京报书评周刊是我最爱的公众号,莫得之一。我感觉得到,你们没有把读者当作“用户”这个群体,而是把深度与温度传递了给电子荧屏前一个鲜活的人。感谢。

placebo therapy


《高考灰姑娘》剧照。


回信


同学你好,感谢来信。
 
最优秀的大学能够令所有人都向往,不可能只靠群体崇拜构筑的名望空壳。它汇聚了全国通过应试体系选拔上来的最优秀的学生和最优秀研究者,其他社会资源聚集优势也不容忽视。你害怕被世俗化的单一价值观驱动人生,而一所大学能成为顶尖,必定不会只推崇一种价值。你还没有看到它能提供给你的空间,还没看到它能容纳多宽广、多元的世界,先不要武断地下“不值得”的结论。
 
考进最优秀的大学值不值得,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扎根泥土、超越庸碌”有很多种方式。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在琐碎的日常中迸发具有超越性的生命力的人并不罕见。我不认为一个人的学历高低会对“超越”这一追求造成本质性的阻碍。但如果你想通过人文智识磨砺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话,那考进最优秀的大学,接触最优秀的思想者,是值得的。
 
再进一步说,其实考什么程度的大学不重要,选什么专业,以后朝什么方向努力更重要。这怎么会是你不配去思考的问题呢?你的自我可能被高压节奏压的想找渠道爆发,所以否定别人逼你去接受的东西。我懂那种不想丢人的感觉,这样的下去的结果就是不管被多少人夸也毫无波澜,对自己来说不过是又完成了一项任务。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于,除了输不起,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你的第二个问题,关于世俗价值观。“庸俗”,“只在乎自己生活的优渥不在乎远方的哭声”,这种论断其实是有点伤人的。上学时有一次跟室友争论婚恋生育观,具体过程不记得了,只记得最后室友说“能不能别把我们说的那么不堪?”这句话让我一时语塞,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傲慢无知的错。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领域圈定是一件非常幼稚的事情,我们可以坚守我们的坚持,但别人的坚持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吗?生活中很多分歧大多是因价值观差异而起,而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又根植于自己过往的人生阅历。下同样价值判断的人,人生阅历也不尽相同。那些你口中“庸俗”的人真的都听不到“远方的哭声”吗?他们内心没有过挣扎吗?我们没办法单纯从结果来反推。
 
被生活所迫,被金钱奴役。关于这十个字的困惑,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能不夹杂过来人的傲慢。我们要不换个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吧——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会活成这样?最近因为工作关系在看刘擎的新书,前几章刚好谈到这个问题——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但谈到钱,我们的态度又会高度一致。我们都承认,无论追求什么,金钱都能有所帮助。这能推出这世上的人都是拜金主义者吗?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爱情中的年轻人,最看重的可能是科学、艺术和爱情,但他们不一定会否认钱是有用的。我们为什么对钱的态度如此一致呢?因为按照工具理性的逻辑,金钱是一个最通用的工具。工具理性关心如何高效达成目的,什么是达成目的的最优手段,工具理性构建了现代社会的高效基础,让我们享有的空前的物质文明,但它的片面性在于压制了价值理性。“我们犯了拖延症,把目标问题不断向后推,前去加强工具和手段,转到工作理性的逻辑上来。当我们只看重成本收益的计算,忽视了最终的目的,这个过程正反过来塑造我们自身。最后我们变得只会赚钱。”
 
一个有足够能动性的个体,谁愿意这样地被钳制?当源源不断的个体被如此钳制,这是一个仅靠个体选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吗?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谁也没办法给出正确回答。它就像远行路上藏在鞋子里面看不见的小碎石,会伴随我们的一生。人们很容易因为看见了一些东西,就陷入放弃式的消极抵抗,我也是。最近有人评价我说我脑子不笨,但脑子没用到对的地方。“任何地方都存在问题,但你要因为问题的存在不做事情吗?”
 
“该怎么办”,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答案,多看点书都能看到,但那终究是别人的答案。你不自己去试试,不自己去碰壁,是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的。去学习,去生活,去理解金钱在这个社会的运行逻辑,去理解你不知道的世界,而不是排斥一切。你这么年轻,不去试一试,单靠想,是想不出自己想要什么的。这并不容易。碰壁和选择,都需要勇气。


我们拼死拼活在拼什么呢?拼着给自己一个交代吧。



本期麦田信箱就回复到这里,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欢迎来信~

来信地址:maitianxinxiang@163.com(就是“麦田信箱”四个字的全拼)

来信主题:阅读、工作、生活、情感…… 只要是你想说的,任何主题都ok

回信制度:我们会在每周末,刊发大家的来信(可匿名)与我们的回信。每周由编辑部的值班编辑回信,如果你有特别“钟意”的编辑,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编辑回信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