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戴轩)今天(2月9日)下午,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介绍了研究结果。

 

他首先介绍了关于分子流行病学的溯源研究结果。一般来说,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病毒,一定是具备了高度适应人类环境的特征,这种适应可能是偶然获得,也可能是通过多个步骤逐渐演变,而且每个步骤都得益于自然选择。因此,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重点放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病毒在发生人畜共患转移前的动物宿主,它是如何循环的,这一进化过程中,各种动物物种,理论上来说,都有可能成为保存宿主。新冠病毒的主心株,可能在循环过程中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研究发现与新冠病毒序列高度同源的病毒表明,新冠病毒可能源于人畜共患的传播,但储存宿主有待进一步明确。

 

第二阶段主要是研究发生人畜共患转移以后,新冠病毒在人传染过程中的转变,这种从动物到人的溢出的可能性,随着动物和人接触的频率增加而增加。最终的早期溢出,可能不会被发现,一旦具有大流行潜能的病毒发生了演化及溢出,就会使其扩散,而导致大量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病毒在不同地域的人群中出现,引发大流行。

 

迄今的一些研究证据表明,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了与新冠病毒关系最密切的冠状病毒,样本病毒与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具有比较高的相似性,提示上述哺乳动物,可能是导致新冠病毒的宿主,然而到目前为止,从这两种物种中发现的病毒,与新冠病毒的相似度,不足以使其成为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

 

除了这些发现,水貂等对新冠病毒的高度易感性也表明,可能还有其他动物物种是潜在宿主。


新京报记者 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