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畅)牛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直至今日,它们的身影仍然遍布于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农历辛丑牛年来临之际,2月9日,“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出地点为南8展厅。


展览从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了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展览展出的秋郊归牧图册,宋代夏圭(款)。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本次展览分为与牛为伴、牛为艺源、春牛颂福三个单元,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系统展示牛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牛有关的节俗信仰。


第一单元“与牛为伴”,重点介绍自先秦时期以来,牛与人类社会相依为伴的历史与文化,从祭祀、农耕、生肖、日常生活、节俗信仰、情感寄托等方面展示牛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本单元的重点展品包括兽面纹青铜鬲、陶牛、古滇国立牛青铜钺、粉彩耕织图尊、耕织图册、十二生肖陶俑等。


展览展出的立牛青铜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其中,一尊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的兽面纹青铜鬲十分引人注目。据介绍,中国境内家养的牛可以分为黄牛、水牛、牦牛、瘤牛等种类,它们有着不同的性情和形象特征,也有着不同的驯化历史和分布范围。黄牛多分布于北方,水牛、瘤牛多见于南方,牦牛多见于青藏高原。黄牛、圣水牛与商周时期的信仰、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牛的形象元素也广泛见于商周青铜礼器的造型和纹饰之中。


第二单元“牛为艺源”,重点介绍与牛、牛文化有关的审美意趣与艺术创作,从古色牧野、艺笔新抒、应物象形三个维度展示自古以来与牛相关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本单元的重点展品包括牧笛图册、嫁娶图、豳风时序歌图卷、牧野山水图册、张村的秦川牛、牦牛图等。


第三单元“春牛颂福”,重点展示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以牛、牛年为主题的雕塑、楹联、绘画作品,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贺岁迎春,纳福致祥。本单元的重点展品包括石膏牦牛像、铜牛、老子出关铜像等。


新京报记者 张畅 摄影记者 浦峰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