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牛年春节,吹糖人的摊位上往往会吸引一众小孩子排队“吹牛”,并不断引来行人驻足围观。这两三分钟内将小小糖球变成大大糖牛的手艺,不仅给当下的小朋友带来快乐,也勾起了许多人开心的儿时记忆。

 

吹糖人是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卖糖人的师傅常常会在街边支起一个小炉子熬糖浆,旁边再放上一个小木架,木架的每一层插满各式各样已经吹好的糖人,葫芦、金鸡、美猴王……每个糖人都被气体充得鼓鼓的,半透明的“金身”在灯光照射下流光溢彩。


 

待师傅把糖料、颜料、小木棒等摆好后,一敲架子上的铜锣,就会引来一群“小顾客”把摊位团团围住。最先排到的小孩子满眼期待地站在师傅旁边,看着师傅用一条窄木板从熬好的麦芽糖浆中团出一块糖料,再放入手中揉捏成球状,反复拉扯融合,最后抻出一条又细又长的糖丝,这便是一会儿让糖人鼓起来的重要通道。

 

这时,师傅会问小朋友是自己吹还是师傅吹,想要玩耍后还能将糖人尽收肚中的小朋友,当然是选择自己上场,接过细长细长的糖丝,鼓足了腮帮子向内吹。面对三四岁的小朋友,师傅还会请家长一同帮忙。“轻点儿,轻点儿。”师傅一边笑着叮嘱小顾客,一边熟练地在与糖丝相连的糖球上捏出头身,“现在少吹点儿气,这里多吹点儿气”。


 

不到两三分钟,一个活灵活现的动物便吹出来了。这时师傅拿出一根小木棍,在麦芽糖浆里转上一小圈,粘在刚刚吹出的糖人上,再让顾客吹一下,木签头便牢牢地粘在了糖人身体里。随后,师傅将细长的糖丝一掐,动物尾巴便做好了。

 

接着,师傅一手轻轻托着糖人,一手拿起木棍蘸向颜料碗,先给动物点上两个红红的眼睛,再在身上写上一个福字,然后在福字左右各画上一撇,用力一吹,两朵迸射状的红花便在福字两旁绽放开来。大功告成!一位小顾客拿着成品心满意足地离开,下一位小顾客继续满怀期待地排上来。

 

据说,在小朋友界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吹糖人”创造者是明初政治家及诗人刘伯温。野史相传,刘伯温在逃难过程中,被一个挑糖人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后,刘伯温从此隐姓埋名,卖糖为生。在此过程中,刘伯温创造了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的办法,深受小孩子喜爱,也引来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于是,这门手艺便一传十、十传百地普及开来。

 

至今,吹糖人已经成为逢年过节在商业街区常见的一种民俗展示。在今年春节的北京前门大栅栏,便有许多位手艺人摆起吹糖人的摊位,叶师傅也是其中的一员。叶师傅告诉新京报记者,过年期间,商业街的装饰往往将年味儿衬托得更浓,在这里吹糖人十分应景。春节假期以来,叶师傅每天都能卖出几十个糖人,前来购买的以小孩居多。“小孩儿常常是吹自己的生肖,年轻人则更多选择在牛年‘吹牛’,都是图个好兆头,希望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好运常在。”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摄影 王思炀 视频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