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日前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再度成为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印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77亿美元,而印度与2019年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贸易总额为759亿美元,中国超越美国,再次位列印度贸易伙伴的第一位。此外,2020年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近400亿美元。

   

与之相对应的是,2020年是印度蓄意挑衅导致中印关系异常紧张的一年。去年4月以来,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严审中国企业投资,封杀了数百款中国的应用程序。今年1月,印度还再次封杀了59款中国App。    

 

封锁中国商品,结果锁了个“寂寞”。难怪有网友称:“嘴上说不要,需求很真实。”

 

印度为何摆脱不了对华贸易依赖?

 

“印度制造”顶不上来

 

印度一直对“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羡慕不已。自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印度政府也一直强调要推出“印度制造”。去年新冠疫情泛滥之初,印度更是判断 “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良机已经到来。可事实证明,“印度制造”不那么争气。

 

莫迪多次强调,“印度制造”有三大优势:“民主、人口和需求”。这些所谓的优势是说给外来资本听的,但并没有得到国际资本的普遍认可。

 

从市场需求说,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8亿人以上属于低收入群体或赤贫阶层,他们吃饱饭的需求远远超过对工业制造品的需求。2020年疫情期间,印度就给约8亿人发放了粮食和扁豆。

 

此外,印度的金融运行机制也配不上“印度制造”的雄心。莫迪政府2016年底以反腐为名使出的“废钞令”,目的是迫使印度民众放弃囤积和使用现金的习惯,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掌握印度人的货币持有信息。

 

结果,新货币只准备了大概应替换额度的一半。金融秩序严重被搅乱,还引发了汇率波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投资趋于谨慎。

 

由于这些情况,印度制造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迟迟不能提高,目前也只有15%左右,而中国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约30%。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基数远比印度大,可以说“中国制造”对“印度制造”有碾压性的优势。海关总署的数据也表明,印度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几乎涵盖了所有门类。

 

▲2019年印度出口三大目的地,图/新京报网。

强行加快工业化进程激化社会矛盾

 “印度制造”顶不上来更深层的原因,是制造业基础薄弱,就要赶着其他人下水,强行加快印度式工业化进程。

 

还记得去年秋季以来,印度农民多次开着拖拉机去新德里大规模抗议的事吗?

 

许多媒体披露了,这件事的起因是印度通过了三项涉农法案。该法案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农产品销售体系,直接导致农民担心印度政府以后不会再为粮食价格兜底。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莫迪政府认为企业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当鲶鱼后,在预期变得不确定后,大批农民将不得改为从事其他行业,为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弥补印度制造业环境差的短板。

 

这个操作思路其实与“废钞令”是一样的。“废钞令”要用强硬手段让政府能够监管货币流通,主动搞乱农产品销售市场是要让农民变成工人。

 

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农民们不干,连印度工人也不干,出言反对。他们担心自己的工作被农民取代。

 

众所周知,印度的土地政策本就不适合工业化,曾经学习中国搞的数百个工业园区多数半道夭折,多数路网都不适合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基础设施还不行的情况下,强行调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只会激化社会矛盾。

 

▲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自力更生”失败后印度又换了个跑道


“自力更生”的尝试失败后,今年以来,莫迪政府又换了跑道搞工业化。

 

印度政府2月初公布,将出售除能源、国防、航天航空、运输与通讯、银行之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同时将改善外资投资审批程序,向主权财富基金和养老基金开放市场。

 

也就是说,印度不那么强调“自力更生”了,而转向走私有化和吸引外来资本的道路。

 

这也是印度2月初决定暂时取消主要针对一些中国市场的钢产品的反倾销税,并打算批准来自中国的45项投资的大背景。据称,印度批准的中国投资大多数都属于制造业,在印度所谓的国家安全方面不具有敏感性。

 

印度放宽中国投资,或许有利于中印汇率回到正常化。同时也要看到,莫迪政府不大可能偏离“大印度教主义”和对民粹主义的借重。

 

2020年印度政府限制中国商品和中国投资的动作,表明投资与贸易是屈从于印度所谓的国家战略之下的。这是中国投资需要防范的风险。

 

其实,印度媒体对中印2020年贸易数据的选择性报道、倾向性报道,就已经说明了这种风险。

 

不过可以肯定,从我们列举的印度近年来的作为可以看出,印度的工业化之路还很漫长。这也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印度对华贸易的依赖度大概都很难降低。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丁慧  实习生:祁倩倩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