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八年,我们在脱贫攻坚“硬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


下面,请跟随摄影记者的镜头,来感受脱贫攻坚所带来的变化和喜悦。



悬崖村的变化


△ 2016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这个村处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所在位置就像三层台阶的中间那级,海拔1400多米,与山下的学校及公路垂直落差约800米。2020年,“悬崖村”开始陆续搬出这里,住进县城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16年5月1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在3名家长的保护下,15个孩子从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踏上放学回家的路。他们要顺着垂直的悬崖攀爬17条藤梯,才能抵达比山下学校垂直高度超过800多米的“悬崖村”。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16年11月19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孩子们攀登最后两段垂直高度一百多米铁梯,过去的藤梯几乎和崖壁垂直,现在的铁梯倾斜在60度左右,行走方便很多,也安全多了。 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16年5月1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孩子们在攀爬过程中,聚集在狭窄的崖壁上休息,整个路程,大部分休息的地方处在悬崖边,空间狭小。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20年5月10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拉几在自家土豆地里直播,和网友欢乐互动。他说,在网上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这让他很开心。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20年5月13日,拉几跟随搬迁的“悬崖村”精准扶贫户到县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直播。新房与悬崖村居住条件的差异,令拉几震惊,他说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想搬家。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异地搬迁


△ 2017年12月14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4岁的张琴在和奶奶一起睡的床上,她的家地处深山,为深度贫困户。2017年,她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18年3月1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张琴的家从深山搬到论河村中心新村,她和妹妹有了自己独立房间和新床。张琴的爸爸也成为一名扶贫产业化项目的员工。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17年12月15日,毕节市威宁县哲觉镇论河村中寨组,8岁的张鹏和张健(右前)和姐姐及堂姐在老屋的阁楼合影。5个孩子分属两家,他们的父亲是兄弟,合住在一间几十年的木房子里,姐姐和堂姐在县城的中学读书,周五回到家中,周日返校。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20年6月9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张鹏和张健在新家的卧室里合影。兄弟俩就读于威宁县第七小学,他们的姐姐就读于附近的初中和高中,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均返乡就业。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18年2月27日,毕节市七星关区青场镇木梳块村。这里地处深山,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为深度贫困村,被整体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全部搬迁至七星关区集中安置点。该村2019年初开始实施搬迁,2019年底搬迁完成。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18年6月25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五十亩村。图中是一户贫困家庭的住所。2019年,七星关区海子街镇类似的贫困家庭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全部搬迁至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安置点。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20年6月14日,航拍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这里共安置该区易地搬迁群众7000多户,29000多人。除了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居委会、文化室、老年人服务站、社服卫生院、警务室等配建齐全,安置点周边还建设了6个产业配套项目,可覆盖贫困户5286户,18500多人。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农业


△ 2020年6月,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威农合作社70名社员每10人一组,管理着周围400多亩菜地。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20年7月28日,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徐迅东身穿防护衣在办公室天台查看蜂箱。来自怒江州公路局的徐迅东,作为扶贫队长,驻点巴坡村已一年多。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是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地,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数据统计,2010年时,6930多名独龙族人中,贫困人口3480人。2010年1月,独龙江乡开始实施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结束了独龙江乡每年半年大雪封路的历史。2018年独龙江乡脱贫出列。摄影 / 新京报记者赵亢


△ 2020年7月28日,独龙江乡马坡村的老书记,独龙族文化传承人王国光口中低吟着祈福的唱词。目前他主要种植玉米和草果,同时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每逢重大节日,他都要亲自披挂上阵,为独龙族山民祈福。摄影 / 新京报记者赵亢


△ 2020年8月15日,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牛群走在密林间的小路上。2011年,科左中旗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旗),2017年末,北京市顺义区与科左中旗结对帮扶。三年来,北京市和顺义区实施了64个帮扶项目,惠及1.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带动4194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摄影 /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 2020年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菜农黄东(左一)展示自家菜地的圆白菜。2017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与化德县签署携手奔小康协议。在点对点帮扶下,2020年化德县已经退出贫困县行列。摄影 / 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 2020年5月15日,河北省阜城县漫河镇杨小庄村,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村民在西瓜大棚收西瓜。该村耕地面积3000余亩,共有村民570余户、1680余人,村民大多以耕地营生。2013年至2017年期间,杨小庄村被认定有23户贫困户。2019年,最后一户村民通过种西瓜的方式成功脱贫,杨小庄村全面脱贫。摄影 / 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 2020年8月13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玉树州第七届牦牛文化(产业)节暨优良种公畜评比活动开幕式上,演员从帐篷内走出。称多县凭借牦牛产业,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消费,通过农家乐、牧家乐等方式,提高农牧民收入,通过5年脱贫攻坚,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在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摄影 / 新京报记者李凯祥



旅游


△ 2020年7月27日,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丁秀珍身披独龙族传统织物独龙毯坐着。丁秀珍虽然年纪大了,但平日并没有赋闲在家,而是在山下农家乐上班,主要向游客展示独龙族传统文化,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作为独龙江地区最后一代文面女,她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各种旅游推荐页面。当游客仔细端详她的脸部文面细节时,她从不刻意躲闪,只是善意微笑。摄影 / 新京报记者赵亢


△ 2020年8月25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109国道旁的乡村民宿项目“德吉藏家”,扎西卓玛正在给客房做保洁。拉萨堆龙德庆区波玛村异地搬迁扶贫开发项目中,北京投入援藏资金6000万元,支持当地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摄影 / 新京报记者赵亢


△ 2020年8月1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游客在村中游玩拍照。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尕秀村村民获得增收。2018年年底,尕秀村实现全部脱贫。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户均净收入达3万余元。摄影 / 新京报记者郑新洽


△ 2018年9月22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族老奶奶施香凤在村头的游廊内售卖自家采摘的野生猕猴桃。2013年,花垣县委派了一支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与村民共同探索脱贫之路。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313元,并于2017年2月份宣布成功脱贫。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到10180元。摄影 / 新京报记者吴江



视频


△ 2018年7月3日,广西省灵山县苏屋塘村,“巧妇9妹”甘有琴与“9哥”(夫妻)正在去果园劳作,她的表侄女在一旁正拿DV纪录。“巧妇9妹”靠拍摄三农短视频走红网络,她借助自己在网络方面的优势开展电商销售,让当地农产品走出了大山。摄影 / 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 2020年9月5日,李佳琦与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凯丽在直播间共同带货。当日晚8时30分,新京报联合北京市扶贫办、李佳琦淘宝直播间共同发起半小时的爱心公益直播,共卖出7万多件商品。摄影 / 新京报记者李凯祥



文化


△ 2020年8月4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下庄村,同仁县文化扶贫产业园唐卡制作基地扶贫车间内,学徒们正在进行唐卡绘制。截至2020年8月,黄南州依托热贡艺术这个独特优势资源,已建成唐卡、堆绣、泥塑、雕刻4个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培育大小文化企业400余家,在此基础上建成文化扶贫车间78家,吸纳2215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摄影 / 新京报记者郑新洽



产业


△ 2020年6月,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欣荣家园扶贫车间,女工们带着孩子上班,有的就直接把婴儿放在工作台面上,让他睡在五颜六色的丝线边。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陈杰


△ 2020年8月25日,拉萨市城关区西藏净土乳业有限公司,质量总监拉巴扎西正在检测高端奶设备。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得天独厚的纯净环境,也让这里的牛奶品质格外优良。净土乳业是近年来北京援藏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总投资达到6300万元。随着新一批援藏干部的到来,净土乳业找到了销路,确立了高端奶市场,取得了珍贵的“学生奶标”,2019年累计带动农牧民增收956415元。摄影 / 新京报记者赵亢



医疗



△ 2020年8月27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内,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童骨科援藏医生杨劼正在与其他医生会诊一位藏族老年患者。从2015年北京市第一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人才队伍进藏,截至目前,从北京22家医院派出92名专家人才,协助拉萨市人民医院成为西藏唯一一家“三甲”级医院。摄影 / 新京报记者赵亢


△ 2020年8月12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州人民医院NICU病房内,永藏正在查看当日新进来的危重症新生儿状况。2017年,在北京第三批援青医疗团队的帮助下组建了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2018年,北京市对口支援玉树的“解除一婴致残全家返贫”项目投入300余万元对该中心进行扩建,进一步提高了危重症新生儿的救治能力。摄影 / 新京报记者李凯祥



教育


△ 8月12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航拍位于山脚下的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该校为北京支持建设的现代化中学,学校于2016年6月开始修建,2017年11月底交付使用,2018年开始招生。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 2020年9月1日,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2020级青海玉树班的同学参加开学典礼。2013年,玉树藏族自治州借助北京对口支援协调对接,达成了一系列高中和中职异地办班项目。截至2020年,玉树藏族自治州在北京、辽宁、四川、湖北等四个省市以及省内15所学校开展“异地办班”,成功输送学生6751人,占全州高中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占全省异地办学总数的近60%,其中95%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且部分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子女。摄影 / 新京报记者李凯祥


△ 2020年10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中洞村,从村里走出的乘务员黄佩花和奶奶正回家。2018年,昭平县定点帮扶单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来到山城昭平招聘乘务员,希望能够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彻底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当时黄佩花通过考核成为一名乘务员。摄影 / 新京报记者陶冉


-The End-

摄影:新京报摄影部

编辑:李凯祥

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