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作为领奖代表,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祝贺的电话也一直响个不停。


2013年11月,总书记曾来到这个苗族聚居的村庄考察,并在这里首次提倡开展“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地带,2013年人均年纯收入1668元,贫困人口占比56.8%。


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站,十八洞村摸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之路。公开资料显示,十八洞村先后形成种养、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5大产业体系,2013年至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668元增长至1836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突破200万元。2016年,十八洞村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出列的贫困村。


十八洞村。受访者供图


25日下午,谈起扶贫心得,施金通表示,“十八洞村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盖出来的。”


新京报:十八洞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领奖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施金通:特别激动,我现在心情都还很激动。我们村民们都守在电视前观看视频直播,颁完奖后,我的电话响个不停,大家都在关注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取得脱贫攻坚的成果都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无私帮助和支持。


我们要把总书记的讲话化成我们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上一个台阶,讲好十八洞的故事,用好十八洞的品牌,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新京报:2013年,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当时十八洞村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施金通:十八洞村山青水秀,生态好,但交通不便,也没有什么产业,真的很穷。当时的十八洞村是个空心村,年轻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与小孩,出村也只有一条很窄的沙土路,孩子读书要走几个小时山路。


新京报:为了脱贫,村里做了哪些举措?


施金通:基础设施建设肯定是首先要解决好的。柏油公路修到了村里,再一个建好了水电工程。村里组织村民种猕猴桃、黄桃、茶油这些土特产,还有我们种的大米、瓜子和村民烤的腊肉都很优质,但我们不懂怎么卖出去。当时村里出去的几个大学生年轻人听到总书记提出要精准扶贫,他们都回来了,在村里搞起直播带货,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很多大中型企业和大学院校也加入进来,通过消费扶贫帮助我们脱贫,我们村民只需要种好地,烤好腊肉就好了。


总书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也积极引进了很多企业,与村里合作开办了十八洞山泉水厂、瓜子厂、苗绣合作社等,利用我们这里最好的原材料,我们出资源,企业出资金,这样一步步把十八洞村的品牌打响了。


扶贫工作有了成效后,很多国内其他地方的扶贫干部和村民来学习经验,把我们这里旅游也拉动起来。我们在村里做了个山货集市,设置了摊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卖点山货,一些村民编织小工艺品和苗绣也都在这里卖,村里开的思源餐厅每年能收入30万元左右。


十八洞村村民在制作腊肉。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施金通:困难还是改变村民的观念。最开始村民以为国家扶贫应该给他们发很多钱,心情就膨胀起来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我们村干部和扶贫干部一个个做思想工作,总书记还说过一句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咱们老百姓,一定要自己实打实地干,跟着党支部,努力加油干,把我们最强的产业开发出来,用十八洞的品牌去卖十八洞的产品。


新京报:村里脱贫前后发生了哪些改变?


施金通:我们十八洞村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盖出来的。以前村里只有老人小孩,现在大家都回来了,村里就能实现就业,旅游公司的保安、保洁员,开农家乐、当讲解员,都能有不错的收入。2020年,我们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668元增长至1836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突破200万元。


十八洞村村民手工艺品展示中心。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未来打算如何发展?


施金通:我们要继续讲好十八洞村的故事,把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这对乡村振兴工作都能有借鉴意义。


我们正在开发十八洞村周边更多的旅游资源,会把十八洞品牌下的产品质量保持好,得到更多企业的合作,产品更好地卖出去。


我们要吸引更多回来创业的大学生,让他们融入到我们十八洞村的管理当中,成为乡村振兴的后备力量。我们对生态保护也有很强的意识,保护森林,搞好环境,这些是我们日常工作必须要做的事。


新京报记者肖薇薇 编辑苏晓明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