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上。

 

2020年,由于疫情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GDP增长目标。今年是否会重提目标,是两会前夕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于今年GDP增长目标,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分析称,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GDP增长仅设置了6%以上”底线目标,以此强调了对增速背后的增质的看重,并引导社会资源和政策效应从宏观向微观的渗透和传导。从数据角度看,相对于“易于完成”的增长目标,中国给出了更加严苛和高标准的就业目标、民生目标和普惠金融目标,显示出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下沉的决心。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展望全年经济的风向标,除了GDP,还有哪些“小目标”在数字上进行了升降变化,而这背后又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

 

6%以上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备受关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并未出现这也是2003年以来首次未设定增长目标。

 

2020这一年,GDP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且2020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5%,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近些年,我国在增速目标的设定上出现一些变化,从过去的固定目标,到2016年首次提出区间目标,再到今年提出了底线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报告称,去年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进一步解释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随后的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表示,12月多个数据说明中国企业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很强,中国经济韧劲和发展后劲很强,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有底气实现今年GDP增长6%的目标。

 

对此,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称,在十四五规划里,中国已经在淡化GDP增长目标,转而强化对民生的关切、对微观的呵护和对全面发展问题的统筹兼顾,这种转变是适应全球格局变化和新冠疫情冲击的适应性变化,新冠疫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损失,所以,在谋求增长反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福祉改善。2021年两会,顺延并强化了这一思路。政府工作报告中,就GDP增长仅设置了“6%以上”的底线目标,以此强调了对增速背后的增质的看重,并引导社会资源和政策效应从宏观向微观的渗透和传导。

 

3.2%左右

 

2020年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比20190.8个百分点,且是赤字率首次超过3%。同时财政赤字规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比2020年少安排1000亿元,为3.65万亿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2021的财政政策仍是积极的,赤字和专项债规模在历史上仍属较高水平,保持了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体现政策不急拐弯,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他表示,赤字率和专项债适当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与当前经济持续恢复以及经济社会风险下降的形势密切相关。这种基调和具体政策的调整反映出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及时根据形势调整,不搞大水漫灌,释放高质量发展的信号。同时,又为未来的不确定和风险留出政策空间。这种调整既是主动为之,防风险、留足空间应对未来;又是形势使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倒逼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提高效率、财税体制改革,落脚点在通过提高效率从而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尤其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8万亿元

 

赤字率和地方专项债规模是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关键指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报告还称,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去年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规模为1.7万亿元。在去年11月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曾表示,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已基本下达到位,有效增强了基层财力水平,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等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0年下半年的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相比有所调整。央行去年末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即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放在2021年着重抓好的工作任务之首。

 

如何衡量合理适度,央行提出了三个标尺,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分析认为,这预示广义流动性将会适度收紧以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以此来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即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大概率会选用宽货币+紧信用的组合。

 

15万元

 

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政府工作报告称,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各地要把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

 

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全年已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记者表示,总体来看,2021年的减税政策有三个关键点,首先,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由于小微企业的数量多、覆盖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大,扶持小微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体现出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持续性及科学性,对于支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及稳定经济的预期将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今年还着重于结构性减税。考虑到财政的可持续性,因此,在减税的基础上,2021年应着重于优化,我国将围绕着直接税、地方税改革等核心要点,优化税制结构。  

 

此外,今年,税收优惠政策向国家发展战略的功能倾斜,比如“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的政策,就是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30%以上

 

报告提出,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具体怎么做?报告提出,包括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等。

 

过去一年,金融系统加大力度减费让利,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截至2020年末,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19.6万亿元,累计对6.6万亿元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目标。

 

在两会前夕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银保监会将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更加精准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先进制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鼓励互联网平台参与金融业务,特别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信贷等创新服务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