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程维妙 顾志娟 侯润芳)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如何理解2021年的经济预期目标?如何看待宏观政策的方向?新京报举办2021全国两会经济策论坛,邀请经济学者解读2021政府工作报告,嘉宾包括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


去年由于疫情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GDP增长目标,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6%以上。为何重设目标,又为何设定在6%这个区间?


刘元春表示,不设定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设定目标也不等于完全受制于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各种宏观经济目标是要起到预期引导,形成联动力,使部门步伐统筹到中央战略部署上。


“(GDP增长目标)6%以上是底线管理,会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今年常态化运营,彻底摆脱疫情和前期经济冲击带来的影响。GDP增速要到6%,意味着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在5%左右,企业利润增长8%,也意味着财政收入可能在5%-6%区间。”他强调,6%以上增速区间是我国运行到现代化进程、进入常态化运转所需要的增速。


刘元春分析称,我国具备实现这个增速目标的实力。一是(2020年增速)基础因素,二是价格因素。2021年物价水平可能达到3%左右,GDP平均指数可能4%左右,名义GDP可能达到12%左右。


从“十四五”新发展格局战略的部署角度,必须从中长期看短期的战略部署。“我们看到报告提到,要有保有压,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差异,要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给予它们空间。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多目标中要更聚焦于改革,聚焦于战略部署、高质量发展,而不是简单聚焦于经济增长速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程维妙 侯润芳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