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栾若曦)近期欧美地区频遭寒潮侵袭。冬季风暴“乌里”让美国得克萨斯州气温降至1989年以来最低温,因暴风雪死亡的人数超过80人。虽然雪灾已经过去,但如今仍有数百万人断电断网,缺少物资供给。

 

西欧地区也掀起了大寒潮,并逐步影响了中欧、东欧。然而,就在欧美苦于严寒之时,中国多地却开始升温,2月19日—21日升温尤为迅猛,全国超过25%的市县日最高气温突破2月历史极值。

 

为了探究“冰火两重天”气候格局的形成原因,新京报记者专访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言人克莱尔·努利斯,努利斯指出,世界气象组织观察到极端天气正在不断增加。努利斯还表示,即便新冠疫情导致大量停工停产,但2020年依旧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三年之一,全球变暖的脚步仍未停止,应对气候变化仍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努利斯。/联合国网站截图 


“平流层突然变暖”导致欧美寒潮

 

新京报:近期中国与欧美地区经历的气候变化似乎相反,欧美出现寒潮,中国气温回升,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克莱尔·努利斯:这正是“大气遥相关”机制(导致的)。“大气遥相关”是指当地球上某些地方气温高于一般程度时,其他地方的气温就会比一般程度较低。

 

此次北美遭遇寒流,但是地球上其他地区都异常温暖。甚至在寒流过后,中欧的许多地区也都变得异常温暖。总体而言,由于气候变化,寒流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频繁,全球变暖也导致新的低温记录不断减少。不过,未来低温与大雪还将是北半球冬季的典型天气现象。

 

新京报:今年以来北半球多地出现严寒气候,如美国遭受了暴风雪,此类严寒天气背后是何种原因?

 

克莱尔·努利斯:2月份的极端天气是由大规模且相互关联的大气环流模式以及近期“平流层突然变暖”(SSW)的气象事件导致的,此次“平流层突然变暖”发生在北极上空约30公里处。

 

大气环流模式指的是极地涡旋,它是围绕着地球南北两极的低压与冷空气区域,形成的一股围绕极地旋转的西向急流。“平流层突然变暖”导致极地涡旋减弱,进一步使得冷空气溢出至中纬度地区,例如美国,而暖空气则进入北极。

 

气候学中还专门用“北极涛动”这个指数用来衡量极地空气向南流动或被阻挡在北极的程度。“北极涛动”指数为正,意味着冷空气被困在北极;“北极涛动”指数为负,就意味着极地涡旋减弱,冷空气会向南流动。自2020年12月初以来,极地涡旋的反复干扰导致“北极涛动”指数为负。由此,逐渐形成了“北极温暖,大陆寒冷”的模式,在欧洲与北美地区也就多次出现寒潮。

极地涡旋示意图。/世界气象组织网站截图

 

新京报:类似今年的大寒潮还将继续发生吗?政府与民众应该采取何种手段应对?

 

克莱尔·努利斯:我们要记住,寒潮依旧是冬季气候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寒冷天气数量已经在不断减少,极端高温天气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各国政府需要确保在运输、能源以及公共卫生方面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民众需要听取中国气象局等相关机构的官方预报预警以保证安全。

 

新冠疫情也未能阻挡全球变暖

 

新京报:有人认为此种严寒天气是全球变暖的反例,这些严寒天气与全球变暖有何关联?

 

克莱尔·努利斯: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表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上升,在日常与季节性的时间范围内,未来发生在大多数陆地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将越来越多,极端低温事件会越来越少,而且未来高温事件不仅会出现地更加频繁,持续时间也会延长,极端寒冷的事件只会在冬季偶尔发生。”

 

目前关于北半球冬季偶尔观察到的极端温度事件的原因仍在调查之中,北极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升温水平的两倍多,人们正在研究北极气团变暖和海冰减少对于海洋环流以及急流的影响,以及它们将会怎样影响北美、欧洲及中国等中纬度地区的天气。

 

新京报:疫情之下,社会生产生活停摆,为何新冠疫情并没有减缓全球变暖的脚步?

 

克莱尔·努利斯:由于新冠疫情,2020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确实有所下降。然而,2020年仍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三个年份之一,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在大气层中停留许多年甚至几十年,这意味着它们将继续保留热量,并导致全球变暖,我们预计全球变暖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2021年2月15日全球气温一览。/世界气象组织网站截图


新京报:关于全球变暖对人类生活生存的影响,有哪些相关评估或者结论,如果人类再不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可能会面临哪些危险?

 

克莱尔·努利斯:其实现在有许多关于气温上升对农业生产、海洋生物、水资源、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大自然以及经济生活造成影响的科学评估。

 

几年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平均气温提高1.5摄氏度与提高2摄氏度间差异的报告,最后发现虽然两者相差仅有0.5摄氏度,但是造成结果的差异是惊人的。例如,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摄氏度而非1.5摄氏度,将会导致全球海平面多上升10厘米,几乎99%以上的珊瑚礁都会消失。

 

实际上,每一度的升温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升温1.5摄氏度及以上的情况下,每变暖一点就会增加更多长期或不可逆转的变化的风险,甚至对生态系统造成伤害。

 

新京报:未来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吗?

 

克莱尔·努利斯:其实,就目前观察而言,极端天气已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上述提到的极端高温与极端降水事件。由于海平面上升,台风对人口稠密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新京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气候问题?

 

克莱尔·努利斯: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各国政府需要切实履行《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这就需要各国逐渐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以及采取其他彻底改变的措施。就普通民众而言,人们也可选择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其中发挥作用。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