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洲使团网站消息,2021年3月2日,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欧洲频道记者Andrew Wilson采访,就全国两会、中欧关系、中欧投资协定、气候变化、新冠疫苗等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是答问实录:



记者:在美欧加强协调、中欧结束投资协定谈判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将如何发展?


张明: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疫情更是增添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做个盘点,人们会发现中欧关系向前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过去一年更是取得有力发展,各领域对话合作取得丰富成果。中欧高层交往的频率超出往年,习近平主席同欧盟领导人三次举行视频会晤。双方还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二次领导人会晤,建立了绿色和数字领域两个新的高层对话机制。作为中欧关系“压舱石”,经贸合作依然可圈可点。中国首次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签署的地理标志协定已于3月1日正式生效。当然,最受关注的还是你提到的中欧投资协定。双方共同宣布如期结束谈判,这对中欧合作、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都是重大利好,双方接下来将推进协定后续工作,争取尽早让这项最新成果惠及双方民众和企业。


如果要总结中欧关系发展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从共同利益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办成有利于双方和世界的大事。2021年,国际抗疫有望迎来转折,全球经济有望回暖,多边合作有望出现转机,中欧关系向前发展面临新机遇。中欧应继续加强抗疫合作,加强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等发展战略对接,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等重要多边会议为契机,将维护多边主义的共识更多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推动中欧关系,不针对第三方。欧盟发展与第三方关系时,也不应针对中国。


记者:在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修复欧美关系是热议话题。拜登政府希望加强跨大西洋合作应对中国挑战。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明:当前,国际社会面临抗击疫情、经济复苏、应对气变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携手合作。近期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表达了团结协作的共同意愿,大家都认识到“唯我独尊”“自我优先”的单边主义行不通,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美国领导人近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美国回来了”的强烈信息,欧洲领导人也对此表示欢迎,期待重振跨大西洋关系。我希望美国能将“重返国际社会”重心放在支持多边主义上,美欧将加强合作的重心放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这对世界将是有益的。


现在跨大西洋两岸也有一些声音,将中国称为西方的首要竞争对手,甚至主要挑战,呼吁美欧联手应对。我想强调,中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我们刚刚消除了绝对贫困,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去满足,我们没有时间、精力和意愿去做任何人的对手,也不希望任何人将中国作为对手。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议程”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包容开放,不搞封闭排他。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只能将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也注意到,G7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提到,愿意同包括中国等大型经济体在内的G20国家进行合作。


中欧关系具有牢固基础和独立价值。欧方强调坚持战略自主,主张开放合作,欧美关系发展不应影响中欧关系正常发展,更不应以牺牲对华关系为代价。我希望欧方秉持这些精神,继续以大格局、大视野处理大国关系和中欧关系,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为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发挥作用。


记者:中国目前已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您怎么看中欧经贸合作取得的发展?


张明:中欧经贸合作的本质特征是互利共赢,双方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经贸合作,通过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均获得了广泛的利益,也为实现各自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你所提到中国去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危机,中欧经贸合作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欧盟对华货物贸易增长4.4%,中国是欧盟唯一正增长的主要伙伴。与货物贸易增长趋势一致,双方投资信心不减,去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57亿美元,中国对欧直接投资47亿美元。在当前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中欧双方保持货物往来畅通、投资项目正常运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尤为重要,将为各自的经济复苏奠定坚实基础。


我也注意到,近期欧美一些媒体智库在讨论谁才是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的问题。我想强调的是,中方尊重欧盟同任何一方的贸易伙伴关系,并不追求所谓的位次、规模,而是更注重双方合作的质量与效益。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要中欧双方坚持和平共处、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对话协商,在合作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发展中破解难题,中欧经贸合作就能迎来更光明的前景,就能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气候变化是今年重要议题,年内将有两场重要的相关国际会议。中国民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性如何?


张明:中欧都支持《巴黎协定》,都已宣布各自的碳中和目标。中欧还于去年建立了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并已于2月初成功举行首次会议。我相信,随着双方都将低碳循环经济作为中长期发展路径和目标,绿色必将成为中欧未来数十年合作的底色。接下来,中欧应加强绿色政策协调,在加速能源转型、降低排放、推动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工业技术和绿色材料等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等广泛领域深化务实交流合作。同时,中欧应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引领和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气变挑战,在年内协同办好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马赛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建美丽地球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民众的广泛支持参与。中国民众应对气变的意识和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民调显示,97%的中国民众支持政府采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75%的民众愿意为气候友好型产品支付额外成本。中国民众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越来越多的人优先选择节能高效家电、新能源汽车。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41%,纯电动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中国一些民间组织还发起了远程公益植树项目,人们可以通过选择低碳出行累计步数或积分,通过手机程序以线上募捐方式在荒漠植树,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前,中国正在抓紧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出了努力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的办会目标,同样得到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记者:当前已有一个欧盟国家采购中国新冠疫苗,您怎么看疫苗共享、“疫苗民族主义”、“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等问题?


张明:多国医药企业和科学家从不同技术路线多管齐下,研发出多款新冠肺炎疫苗产品,为全球战胜病毒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大可能。在疫苗使用问题上,我们尊重各国的选择。中方也在国内疫苗需求量巨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向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有关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这是中方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实际行动。中方始终认为,在应对疫情时,应将人民至上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将生命至上作为更优先的考量。疫苗是应对疫情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地缘政治工具。


我注意到,近期联合国秘书长、世卫组织总干事反复强调疫苗的公平分配问题。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更加对此予以重视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抗击疫情存在“木桶效应”,需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安全,才有人类的共同、可持续安全。中欧都支持参与“全球合作加速开发、生产、公平获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议和“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中方已经决定向COVAX提供1000万剂疫苗,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欧盟近日也向COVAX追加了5亿欧元捐款,中方对此表示赞赏。我们期待各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疫苗。中方也愿同欧盟一道努力,支持世卫组织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作用,共同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记者:即将举行的全国“两会”主要议程之一是发布中国的下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双循环”、科技创新等内容广受关注。您认为“十四五”规划会对中欧合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明: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十四五”规划推出,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注意到外界包括欧方对此存在一些疑虑。实际上,“双循环”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自给自足,而是将深挖内需潜力,坚持开放合作,从而更好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超大规模的中国市场进一步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同各国共享机遇红利。未来10年,中国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同时,中国即使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现在占全球经济比重也只有16.4%,国际市场仍然远大于国内市场,和过去一样对中国十分重要。因此,“双循环”将为中国和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合作机遇,是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正如你所说,科技创新将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随着中国的开放、发展和进步,今天的中国不是被动地要我保护知识产权,而是我要更加主动、系统、全面地保护知识产权。“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统筹推进相关国际合作,这些都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相信将为欧洲企业在华经营和中欧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提供更有力保障。


中国还将配套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35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中欧正在联合制定科技创新合作路线图,相信这些新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将为中欧科技合作交流赋予新内涵、注入新动力。


记者:现在外界都很关注“脱钩”的问题,欧盟乃至全世界的企业都在担忧是否要在中美间选边站队。请问中国怎么看这种“脱钩”的危险性?


张明:我确实听到了一些关于“脱钩”的声音。我认为,任何理性的个人、公司或政府都不会选择与全球经济“脱钩”。经过几十年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紧密相连、彼此依靠,就像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非洲、拉丁美洲或欧洲等国际伙伴。因此,我认为“脱钩”不会是国际社会的普遍选择。


编辑 许腾飞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洲使团网站
原标题: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专访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