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是委员代表们聚焦的话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在一份提案中称,建议加快发展碳市场,从加快完善碳市场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统一的全国碳市场、加大碳金融培育力度等五方面推动建设。

 

上海是全国七个区域性碳排放交易试点市场之一,2013就启动了控排试点。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时,金鹏辉透露,由上海市牵头承担全国碳交易系统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过程中,计划于2021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交易。

 

谈到如何强化低碳投融资的激励机制,让金融机构愿贷敢贷时,金鹏辉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将积极推动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以下为问答实录

 

记者:目前,中国碳交易的规模仍偏小,总体发展仍处于初期。您认为我国碳市场发展目前面临哪些问题?


金鹏辉主要问题体现为两方面,一是碳市场交易不活跃、碳价偏低。2020年末,我国试点地区碳价在14-90/吨,而欧盟ETS 2019年平均碳价约28美元。二是碳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金融化程度不高。部分试点推出了包括碳衍生品的碳金融产品,但交易规模很小。而欧盟、美国等碳市场在建设之初就内置金融功能,一开始就是现货期货一体化市场。

 

记者:加快发展碳市场,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推动建设?


金鹏辉一是加快完善碳市场法律法规制度。明确包括碳排放权在内的环境权益的法律属性及是否可抵质押,以及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非控排主体的市场准入资格等。二是建立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碳市场建设工作机制。三是明确碳减排及碳市场配额总量目标。明确碳减排中长期路径,制定可行的年度减排计划。在此基础上,明确碳市场对每年减排计划的贡献率及相应配额目标。四是建立统一的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建成后,稳妥终止地方试点碳市场交易,适时扩大碳交易覆盖行业范围,整合交易、登记、结算等市场基础设施。五是加大碳金融培育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丰富碳衍生品等碳市场交易品种,鼓励配额抵质押融资、碳债券等碳金融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助推碳市场发展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建设。

 

记者:上海是全国七个区域性碳排放交易试点市场之一,目前已积累了哪些经验?有观点称未来中国统一碳市场的交易场所有望落地上海,现在有没有相关筹划?


金鹏辉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自2013年启动控排试点以来,市场总体运营平稳且态势良好,在碳金融也开展了很多创新探索。比如,2015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出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碳信用交易;2017年,与上海清算所共同推出碳配额远期产品等。


201712月,国家发改委与9省市政府签署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工作的合作协议,明确由上海市牵头承担全国碳交易系统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过程中,计划于2021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交易。

 

记者:您提到要加大碳金融培育力度,怎样强化低碳投融资的激励机制,让金融机构愿贷敢贷?


金鹏辉国际经验显示,发展绿色金融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支持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的双重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好环保、财税、担保等政策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改善绿色项目的收益性和现金流,切实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绿色金融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金融管理部门将积极推动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记者: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由于大幅收紧碳排放等相关政策,会给高碳产业和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可能产生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请问金融业要怎样防范?


金鹏辉提高金融业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应多措并举。金融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强化宏观审慎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强化金融机构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披露和风险评估的体制机制,提高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管理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顾志娟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