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思炀)2021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乔晓玲带来了关于《后疫情下确保肉类产品安全高质供应》的提案,提出后疫情下,应健全肉类从业场所安全防控体系、加强肉类高效调运冷链物流装备研究与应用、加强区块链技术在肉类高效调运中的应用等多个建议。


 

疫情对猪肉品控提出更高要求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使生猪养殖产业受到打击。2020年,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又使肉类行业上下游承受严峻考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

 

乔晓玲表示,新冠疫情对散户或者单一产业加工生产企业影响较大,但也使肉类行业规模化升级进程加速,推动相关肉类产业向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发展。而新冠疫情再次暴露屠宰与肉类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人员密度大、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低、卫生管理和疫病风险防控能力偏弱等弱点,亟须推进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提高疫病和食品安全风险的抵抗能力。

 

同时,在当前疫病防控阶段,“调猪”改为“调肉”的趋势,对我国猪肉的品控也带来挑战。其中,原有屠宰紧邻分割的紧凑工序变成异地实施工序,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猪肉冷却工艺得不到有效控制,产销分离提高了运输环节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冷却胴体到分割企业的路程,迟滞了猪肉上市时间,缩短了猪肉产品货架期;运输过程中冷链打冷量普遍不足的情况,也会导致猪肉品质下降及企业经济利益受损。

 

建议加强区块链技术在肉类调运中的应用

 

乔晓玲建议,在后疫情阶段,应加快构建公共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细化肉品生产、流通、销售等标准化规程,改善肉类从业场所环境,健全肉类从业场所安全防控体系。

 

同时,应加强肉类高效调运冷链物流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冷链物流车辆智能化技术研究,将肉类的冷却成熟工艺过程结合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完成。提升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水平,支持重点民生保障食品加工企业在城市区域规划内建设或升级配送中心,直接配送终端,减少到市场交易二次环节,以保障食品安全和全程冷链。

 

此外,应加强区块链技术在肉类高效调运中的应用。乔晓玲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虽然通过本次疫情,各地已有通过追溯码完善追溯环节的意识,但现阶段,我国冷链断链情况严重,还没有完全串联起来,使得猪肉品质在调运过程中受到影响。而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及分布式数据库特性,在肉类产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产品溯源、供应链控制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鼓励企业采用区块链技术提高猪肉调运过程中的透明度。

 

乔晓玲认为,还应加快畜禽屠宰和肉类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提升屠宰、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为促进行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提供保障。而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续的背景下,应继续加强进口冷冻肉类检验检疫,杜绝输入风险。从防控国外人员风险扩大到防控入境物流风险,加强对进口冷冻肉类的检验检疫,提高进口冷冻肉类抽样检验量,及时更新进口冷冻肉类检验检疫结果,进一步消除消费者对进口冷冻肉安全性的担忧。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