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开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汽车界人大代表的建议中,“碳中和”目标下的汽车业发展、汽车零部件保供应等问题,成为汽车业的“关键词”。


身为汽车业的代表,曾庆洪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中和的目标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考验,也为发展提供了机会,电池技术、充电便捷性的发展仍是限制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难题。混动车型在节能减排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是比较好的过渡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


电池技术、充电便捷性限制新能源汽车推广


新京报:你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意义如何?汽车产业将如何发挥作用?


曾庆洪:汽车产业链条长,在碳中和目标下不仅要求汽车产业链快速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也要求汽车企业加快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加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占比。所以,碳中和的目标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考验,也为节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新京报:从国家政策和行业层面来看,你认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您有何建议或期望?


曾庆洪: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政府通过碳税、碳交易、双积分等政策措施,鼓励汽车产业节能减排,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但目前电池技术、充电便捷性的发展仍是限制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难题。


为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一是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充电难问题,国家相关部委加强统筹、规划布局,在旧城改造、城郊接合部开发时提前考虑用地规划、充电站布局、配电设施建设等问题,新增电力供应重点考虑老旧小区和城中村地带的电力升级改造;二是加快技术革新发展大功率快速充电技术,解决充电慢问题,国家层面提高重视和统筹规划,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该技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和投入。


传统燃油车仍占据绝大部分市场 混动技术是比较好的过渡方式


新京报:你认为,碳中和议题下的行业变革,对于未来的汽车能源结构、汽车产业发展有何影响?新能源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是否为终极能源方向?


曾庆洪:碳中和目标的明确,将大大加快我国汽车产业往新能源方向发展的变革,预计在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将更快地扩大市场占有率。但传统燃油车目前仍占据绝大部分市场,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具有一定消费市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天然气与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氢能可替代油气,降低油气进口依赖度,优化能源终端体系。


新京报:近期,除了纯电动以外,混动成为不少车企探索实现碳中和、节能减排的技术路线。在碳中和的目标下,你认为混动技术的发展是否更有必要性或紧迫性?


曾庆洪:相较于纯燃油车,混动车型在节能减排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且我国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仍在不断完善中;所以在当前阶段,混动技术是比较好的过渡方式。广汽集团近年来也加大混合动力车型的导入。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也在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混动车型布局,抢滩混动赛道。


新京报:广汽集团在碳中和的目标下有何具体的目标和举措?目前成效如何?


曾庆洪:在广汽集团“十四五”规划中,提出2025年全集团新能源销量占比要达到20%,传统燃油车混动化比例要超20%。


在新能源技术路线规划方面,坚持纯电动兼顾插电式混动的路线,已建成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系统两大新能源车型平台。此外,开创向合资企业导入新能源技术、自主品牌车型的先河,帮助合资企业降低碳排放。


与此同时,广汽集团旗下整车工厂大部分已经可以做到废水零排放,实现利用厂房屋顶进行光伏发电。目前,还携手合作伙伴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积极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优秀企业落户,将产业园打造成国际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城。


解决零部件难题仍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链升级转型


新京报:今年开年,“缺芯”“缺电池”继续在产业链蔓延。广汽集团目前的关键零部件储备如何?是否能保障持续供应?


曾庆洪:广汽集团相关投资企业持续加强与零部件供应商的沟通,持续争取芯片与其他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尽力缩小零部件缺口,保障产品生产的正常运作。通过建立风险零件应对机制,强化风险防范;下属各主机厂采取供应监测、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台账管理等措施,对供应链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供应链风险早识别,早应对,积极采取多种应急措施主动应对。


新京报:面对零部件供应难的问题,广汽集团与合作伙伴将如何解决,是否做了长期规划和部署?


曾庆洪:针对芯片供应问题,广汽集团成立芯片应对小组,及时协调芯片供应链问题,实行一点一策一预案,多方联动推动产业链条的短缩,积极探索开发重点芯片替代方案。当前,广汽集团与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广东粤芯公司、地平线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努力推动芯片供应链稳定升级。


从中长期来看,还是要依靠基础创新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维护供应链稳定、促进产业链升级转型。


新京报:如何看待今年汽车市场的发展?对于放开限购、汽车下乡、增加号牌指标投放等政策,你认为能够对市场格局和竞争带来刺激和变化吗?


曾庆洪:中汽协、乘联会对2021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的预测为8%左右。但车市恢复高增长并不意味着“普惠式”红利的到来,2021年车市仍将维持存量竞争的特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继续为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并且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这些都是汽车行业的重大利好消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魏帅 编辑 赵泽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