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3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月份CPI同比下降0.2%,环比上涨0.6%,涨幅回落。今年前两月,CPI连续下行,始终处于负区间。

 

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是CPI走低的主要原因。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由上月上涨1.6%转为下降0.2%;环比上涨1.6%,涨幅回落2.5个百分点。特别是猪肉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5.6%转为下降3.1%;同比下降14.9%,降幅比上月扩大11.0个百分点。

 

节后猪肉价格连降,最低跌破30元每斤

 

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猪肉价格下跌主要受到生猪出栏持续恢复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

 

春节过后,居民对猪肉价格下降感受明显。在北京,部分猪肉促销后每斤价格已经降到30元以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活猪及猪肉平均价格自1月份第4周开始下跌,到2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29.66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6.7%,同比下降20.9%。全国猪肉平均价格48.50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5.1%,同比下降18.7%。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认为,当前生猪供给持续恢复,但由于节后一般为猪肉消费淡季,市场需求并不旺盛,导致节后猪肉价格明显下跌。

 

他分析,当前正处在生猪的供给恢复期,与去年同期相比,1月份屠宰企业的生猪屠宰量同比增加29.3%,自去年9月份开始已经连续5个月同比增长,这是导致猪价下跌的最主要因素。

 

此外,由于1月中下旬猪肉价格下降,部分养殖户选择压栏,这部分压栏产能在节后开始释放,并且压栏猪体型较大,导致节后猪肉供给明显增加,引发价格下跌。持续投向市场的储备冻猪肉也充裕了市场供给,今年截至目前,政府已累计向市场投放21万吨储备冻猪肉。

 

整体保持下行,可能出现季节性反弹

 

记者注意到,近期部分省份的猪肉价格已经出现止跌迹象。此次下跌是否就此停止?

 

官方对今年的生猪供给走势已有预判。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2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市场供应供求总体势头是好的。随着新增的生猪产能陆续兑现为猪肉产量,猪肉市场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需关系将会越来越宽松。

 

他表示,今年一季度,即3月份前后,生猪产能将比上年同期增长四成左右。到二季度也就是6月份前后,生猪存栏可以恢复到2017年正常年景的水平。下半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供应将逐步恢复到正常年景水平。

 

朱增勇认为,从2019年10月份到目前,猪价总体保持高位,已经维持一年多。当前已经进入生猪的供给恢复期,生猪供给增加的趋势是毫无疑问的,猪肉价格回落只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预计今年整体会保持下降趋势,后期如有反弹也属下跌过程中的反弹。

 

据他测算,今年猪肉价格高点出现在1月份,批发价每公斤36元,目前每公斤已经跌至29元,预计今年大部分时间在30元以下,整体前高后低。

 

“3月底或4月初,在清明、五一消费的拉动下,可能出现一次季节性反弹。”朱增勇预判。不过,这其中仍然存在一定变量。

 

根据防疫要求,去年11月份至今,进口冻猪肉一直存放在贸易商的仓库里,冻猪肉流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他预计,如果冻猪肉实现流通、流入市场,那么猪肉价格还会下跌,持续至五六月份。相反,届时,猪肉价格会在消费的拉动下出现一次季节性反弹。

 

产能持续恢复,猪周期见底仍需时间

 

从2018年5月份开始的这轮猪周期已经持续近3年,随着生猪供给恢复,这轮猪周期是否将要结束?

 

生猪养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供给不足—价格上涨—存栏过剩—供给过剩—价格下跌—养户退出—供给不足”,一轮完整“猪周期”一般为50个月左右。2004年之前更短,基本为3年。

 

截至2021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16个月增长。业内人士认为,按此增速发展,在两三年内,中国的生猪存栏量将达7至8亿头,远超中国市场消费量,猪周期将加速加剧见底。

 

朱增勇则认为,本轮猪周期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形成了一次“超级猪周期”,预计结束要到2024年,同时开始新一轮猪周期。

 

他表示,猪周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受到生产周期以及产能增加或下降的幅度深度等影响。尽管目前生猪产能在持续恢复,但是由于2018年、2019年产能下降幅度比较快、比较深,且非洲猪瘟没有疫苗,多数养殖户在疫后半年才尝试复产,生猪生产周期又较长,导致本轮猪周期茶能恢复所需的时间长一些,生猪生产完全恢复到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还会需要一段时间。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