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长期关注出版领域、新闻领域相关内容。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多份提案,聚焦公版书数量管理、新中国出版物数字资源总库建设、新闻出版行业智库等话题。


建议一

建立公版书资源数据库,实行选题查重、数量调控


公版书是指作品的作者已经去世50年(美国等国是70年)以上,已经不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魏玉山表示,国内外公版书数量庞大,是人类在不同阶段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许多公版书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成为众多出版社竞相开发的领域。


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规划,公版书成为“唐僧肉”,导致了许多问题。一是许多公版书重复出版,热门图书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版本出版,浪费大量的编辑、印刷、纸张等资源;二是部分图书编校、翻译质量不高,一些翻译图书粗制滥造,一些古籍点校不精、版本不佳,谬误流传;三是多种版本充斥市场,良莠不齐,不利于读者选择、阅读;四是冷门图书少有人关注,许多重要的图书难以与读者见面;四是对公版书的过度依赖影响出版单位的创新动力。


魏玉山认为,急需加强对公版书的保护与管理,引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因此,他提出了几个建议。首先是在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公版书资源数据库,对国内和国外公版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对出版公版书实行选题查重和数量调控,对重复出版数量较多的公版书进行限制,对填补空白的予以鼓励;按出版社照专业分工,规范公版书出版。


此外,可以建立公版书出版基金,向公版书出版者按照公版书资源使用情况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用于资助对冷门公版书出版,以及对公版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项目。


建议二

我国多数出版物以纸介质方式存在,应建设数字资源总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央档案馆新馆、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等。


魏玉山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的图书超过800万种、期刊一万多种、报纸几千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出版物资源中心。但是,这些资源相当大的部分是以纸介质方式存在的,特别是2000年以前的出版物,绝大多数没有数字版本。


“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技术公司、图书馆、报刊社开始对部分出版物进行数字化,但没有统一规划,出版物数字化不全,许多重要出版物,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出版物多没有数字版本;许多企业或机构分别进行数字化并提供社会应用,数字资源分散与重复,不便于读者使用;版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一些数字化出版物存在侵权现象。”


为此,他建议,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建设“新中国出版物数字资源总库”。


他表示,这样做有利于各种出版物的长期、永久存在,也有利于解决早期版本“藏而不用”的问题,可以使出版物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上使用。此外,有助于统一现有数字资源分散、重复、版权不清等问题。


建议三

加快建设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开展全局性、方向性研究


魏玉山告诉记者,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新型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整体要求及工作目标、重要措施。此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先后遴选了两批30家国家高端试点智库,但是新闻出版领域没有智库入选。


2018年,《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但是由于机构改革,新闻出版领域高端智库建设的任务也没有落实。


“目前,新闻出版领域研究机构不少,具备一定规模的新闻出版研究机构就有40余家,但由于没有纳入高端智库试点,未能享受到赋予智库试点的特殊政策,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的限制。”


为此,他建议加强新闻出版行业智库的顶层设计,从国家总体需要出发,高端智库主管部门加强对新闻出版研究机构的顶层设计,按照研究机构的特点,分别施策,引导其面向党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全局性、方向性、前沿性重大实践、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咨询建议。


新京报记者 张畅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