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平谷区融媒体中心消息,如今,走进平谷区各社区,可以看到改造完成的垃圾桶站干净整齐,党员志愿者和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桶前值守指导居民分类投放。他们坚持不懈的工作得到了居民的积极回应,越来越多的居民从不会分、懒得分,到现在积极主动分装好垃圾来投放。在平谷的农村地区,2800多名农村专职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垃圾,267个村实现“垃圾不落地”全覆盖。分类垃圾经过专车专运,实现“垃圾不出区”。“生态桥”治理工程转化有机肥4.5万吨,其他垃圾焚烧发电年发电量3000万度。平谷区垃圾分类有了看得见的成果,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平谷区在推进垃圾分类落地过程中,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特点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模式和方法,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实现区域全覆盖,形成常态化。



机制1

居住小区全面推行“三分法+轮值表”


聚焦居民习惯养成,平谷区在配备700多名专职分类指导员的基础上,整合“十类力量”,分群体、分站点、分时段参与桶前值守,累计参与18.1万人次。


“三分法+轮值表”实现了重点时段值守不断岗、其他时段巡查不断人。“三分法”即分群体、分站点、分时段,做到统筹安排。其中,“分群体”即以责任主体、专业力量为骨干,配齐物业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以在职党员、团员为支撑,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以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单元长等志愿者为主体,壮大桶前值守参与力量。“分站点”就是按照值守人员居住楼栋与投放站点距离远近就近安排值守人员,根据垃圾投放量多少配置值守力量。“分时段”即结合居民投放习惯和值守力量作息规律,制定分时段轮值表,实现人员分工各有侧重,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机制2

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


变户外桶为户内桶,全区2800多名农村专职保洁员通过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定时入户、上门收集、精准指导。


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峪口镇对各村、各户全部实施“垃圾分类百分制”,以积分兑换奖品;马昌营镇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党员包户、村规民约,与党员积分、村民年底分红挂钩;刘家店镇推行“文明积分管理”,兑换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还作为村民入党、绩效分红等优待评先的重要参考;大华山镇制定《垃圾分类奖惩办法》,考核结果与评选先进集体、书记绩效管理考核进行挂钩。



机制3

制定典型观摩机制


每月组织乡镇街道、社区(村)、物业企业到先进小区(村)实地观摩学习,互学互鉴、取长补短、见贤对齐,小区村积极争评垃圾分类先进典型,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郁氛围。


2020年8月,平谷区获得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荣誉称号。


2020年,滨河街道金谷园小区、兴谷街道兴谷家园小区、大华山镇瓦官头村、刘家店镇江米洞村等18个小区、村全部一次通过审核,获得“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荣誉称号。



机制4

建立“双监督双联单”模式


借助北京环卫集团平谷公司对全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服务优势,充分利用环卫基层作业人员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现真实问题的工作特点,在收运环节,收运单位对责任主体是否精准投放进行监督,物业公司、村委会等责任主体对收运单位是否混装混运进行监督,双方交接签字,形成“双联单”,出现混投混放和混装混运的,对方不予签字,通过双向监督,形成倒逼机制,杜绝“混装混投混运”行为。累计发现问题点位720个,已全部派发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整改率为100%。


机制5

实行约谈曝光机制


建立“晒丑”机制,在居住小区投放桶站亭设置“红黑榜”“曝光台”,对小区内个人不分类行为、典型处罚案例进行曝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建立末位约谈机制,依据每周检查排名结果,对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60分及以下党政机关、小区村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问题。


建立“模拟处罚”机制,联合区城管执法局、属地政府对个人、社会单位第一次不分类行为开展“模拟处罚”,对屡教不改的正式立案处罚。将个人处罚情况反馈至所住社区、工作单位,扩大警示作用。


编辑 辛婧

来源:平谷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