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保护消费市场。图为2020年6月6日“北京消费季”在王府井主会场启动。新京报记者 摄影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说:现代社会的消费景观是,卖的不是牛排,而是牛排的滋滋声。刨除其形而上内涵,或许可以说:现代社会的消费维权景象是,只要牛排的滋滋声不纯正,消费者就可以摁下依法维权的“按钮”。


又到一年3·15。今年3·15,是“十四五”以来的首个消费者权益日。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到“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的背景下,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攸关“双循环”的现实议题;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则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义。而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或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链路中,消费是终点也是新起点,是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的主要着力点,也是促进“双循环”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进入全面促进消费、畅通供需循环的关键时期,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加速消除消费堵点,已愈发迫切。


这里面,若要历数最该消除的“堵点”,那些欺客坑客的消费陷阱无疑在其列。这类陷阱不消、套路不除,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就是镜花水月,消费友好型市场环境也无从谈起,提振消费亦会失去基础支撑。进一步言之,高质量发展中的“高质量”,也要落在对产品、服务质量的要求上。


说起来,套路、欺负消费者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旧话题上正出现新变种: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O2O体验、预付式消费等新型消费蓬勃兴起,网红店、新零售业态、社区团购等生活服务领域新业态频密出现,餐饮、教育、亲子、医疗、健身、旅游、商务等各行各业也都在加载“数智化基因”,人们的消费形式与模式在变。


可在互联网画出的国民消费跃迁上行线背后,是很多侵权新情形与维权新难题。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曾表示,“网络社会”是唯一的社会结构,很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将如同镜面一样,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上演”。事实表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非但会从线下转至线上、换个法子重现,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因此,互联网时代,此类侵权问题会呈现“存量与增量交织”的情形。


对消费者来说,尽管大众消费层次呈现出了从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品质化消费跃升的态势,但消费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坑”,显然与消费需求升级的势头不匹配,既拽着人们提升消费的意愿往后退,也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比如,预付式消费埋坑、汽车现质量问题、4S店维修套路、OTA平台捆绑销售;比如,直播带货售假、流量造假、水军刷单;比如,APP过度索权、个人隐私泄露、大数据杀熟;比如,长租公寓爆雷、保健品虚假宣传、盲盒赌坑……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个都对应着一堆投诉、一些纠纷、一类痛点。


毫无疑问,这些欺客乱象与维权困境的存在,对消费品与服务的供给方不乏警醒价值:商品质量和服务方面,是时候顺应“高质量发展”的“高质量供给”要求,进行供给侧升级了。那些假冒伪劣乱象,那些新型消费陷阱,是在伤害民众消费信心,制造消费堵点,最终拉着全行业为民众消费安全感的消减买单。


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自然也需要升级。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保护消费市场。在完善的市场监管与行业规范框架下,商家套路再深,也会被识破,最终会把自身给“套”进去。


近些年来,无论是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针对线上消费侵权问题做了很多改进,还是央行发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多地教育部门出台新政强化对培训行业“预付费”监管,都昭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加码的态势。


这些最终还是要落到“执行”层面。这就需要各地方、部门从全面促进消费、助推“双循环”的高度出发,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市场环境作为扩大内需棋盘中的重要落子,将既有规定落到实处,积极解决消费维权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形成“大消费、大保护、大维权”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强本固基。面对那些新问题,也要创新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畅通媒体、消费者的线索反馈接收与投诉受理渠道,并探索部门协作、监管下沉,实现精准施治、靶向治理。


每一起侵犯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的出现,都是对社会消费安全感的蚕食。无论是从个体权益保障角度讲,还是从全面促进消费、为内循环“消堵”的维度看,都有必要做好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在此问题上,抓住“3·15”这个时间点推动消费环境改善,当属必要之举。而让“3·15”变成“365”、让消费权益保护“不掉线”,则更显关键。唯有如此,才能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加法。

编辑:何睿    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