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主持 |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经济


《资本主义:竞争、冲突与危机》

作者:[美]安瓦尔∙谢克

译者:赵准、李连波、孙小雨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月


推荐指数:3.5星

推荐人:罗东


社会科学是存在于自然科学影子之下的。这是20世纪的学科史,也是当下的学科史。而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经济学被认为“最科学”或最像自然科学,这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它的“经济人”等假设被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可、使用,让不同方向、不同文化或不同立场的研究者都能基于共同的基础展开研究和对话。其他学科并不具备这一优势特征。当然,我们知道,分歧其实也是从这里开始。


最为人熟知的、在经济学教材上最常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可以通过理性的最优选择实现完全竞争状态。在这一“正统”经济学的周边,活跃着一些持相反观点的流派,它们并不赞同完全竞争,而是更关注社会、文化、心理和制度等因素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同时认为市场始终是不平等的、不均衡的。

处于“正统”经济学之外的谢克(Anwar Shaikh)与越来越多的同行一样反思完全竞争、完全均衡。不同的是,他也不认同不完全竞争。在他看来,后者实际上仍以完全竞争为参考标准去发现所谓的例外情况,未能摆脱完全竞争的迷思。而他提出的是“真实竞争”。市场行为的核心是利润,是它在影响供给和需求,这一过程不依赖经济假设中的理性选择,不如模型完美,是无序的,同时也在无序中实际上实现了一种有序。


“真实”的首要之意,是放弃对经济行为的理想化假设,从黑板上回归真实的经济世界,摘去理性滤镜去发现在那里发生的一切。谢克批判理想化,倒也不是反对抽象化,换句话说,他和“正统”经济学一样认为经济行为可以抽象化、数据化。他本人在《资本主义:竞争、冲突与危机》中虽然继承古典主义的遗产,反思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却也并未避讳经济学的数学化。他不是打破完全竞争神话的唯一经济学家,他不乏同行者,使他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停留在极其容易的所谓“打破”,而是不断试着建立新的经济知识体系来解释现代经济世界。这与众多单凭一腔热血谩骂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者是不一样的。谢克的论述自然未到完备的程度,读者可以看到不同章节之间的重复论述、公式符号标准不一,对过去百年同样在反思新古典主义的众多非主流经济学,也缺乏跟篇幅和野心相当的重视、借鉴。当然,这是经济学大部头比较常见的弊病,何况这还是一部试图建立“正统”经济学替代方案的探索之作。


艺术


《一色一生》

作者:[日]志村福美

译者:米悄

版本:拙考丨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2021年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肖舒妍

用一大锅樱树枝条熬煮、调制染出的珊瑚色,用染翁等待数月辛苦建成的蓝染液,和精准调配、固色持久的化学染料到底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花费十年,从收集原料到琢磨技法还要承担自然条件的风险,来“还原”一种颜色?在读《一色一生》这本书之前我完全无法理解。


但志村福美女士却用她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植物色彩所蕴含的灵魂,与手染织物所特有的温度。志村福美被誉为日本染织界“人间国宝”,但我更喜欢她另一个称呼,“色彩与光的诗人”。在这本自传性随笔集中,她用充满诗性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色彩相伴一生的故事,更坦承回顾了她作为一个女儿、一位母亲,是如何在织染找到自我、被其拯救又被其成就的。


哪怕对艺术和织物毫无了解、甚或毫无兴趣的读者,也能单纯被她文字中的恬淡、真诚、细腻、轻盈所吸引,短暂地从繁杂现实脱身。

这本书的封面也特意选用了志村福美1971年为另一本书创作的蓝染䌷织布面图案。遗憾的是,这样一本讲述色彩与织染之美的书,却只在文末选取了8幅志村福美的成衣作品彩图,使得读者只能通过文字自行展开想象。


文学


《女裁缝与风》

作者:[阿根廷]塞萨尔·艾拉

译者:赵德明

版本: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宫子


塞萨尔·艾拉的小说写得太多了,平均每年他都会出版一两本新书,篇幅基本以几万字的中篇为主,然而,对读者来说,一个创作量如此巨大、又不走畅销与类型小说路线的作家,他的每本新书依然可以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其原因便在于艾拉几乎在每一部小说里,都为我们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


对作家而言,有想象力当然是好事情,不过,如果只有想象力的话,故事也很容易流于空洞。很明显,在《女裁缝与风》中,这也成为了困扰艾拉的一件事。小说开头,关于小说构思的创作机制的讨论便十分吸引人,而后,艾拉用女裁缝在车祸中被风吹走的故事,来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女裁缝与风》这本书里收录了两个中篇小说,读起来毫不费力而且颇有趣味,就精彩程度而言,它在艾拉目前出版的作品中也算得上一部佳作。


传记


《莫扎特传》

作者:[美]梅纳德·所罗门

译者:韩应潮

版本:启真馆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吕婉婷


莫扎特很大一部分音乐作品技术难度不高,但完美演奏的难度很大。它的音乐性非常复杂,在克制、愉悦的外表下,与之对立的情感暗潮汹涌。我喜欢听两个差别很大的演奏版本。一位是晚年的英格丽·海布勒,她以年长女性的细腻与慈爱演奏出莫扎特音乐平静之下的沧桑。另一位是格伦·古尔德,他用演奏巴赫的方式来演绎莫扎特(外科手术刀式)被很多人视为“异端”。这位钢琴家不喜欢走寻常路,比如他在演奏K331时故意用非常慢的速度突破人们对作品的惯常认知,听起来有股狡黠玩弄的味道。阅读梅纳德·所罗门的《莫扎特传》,竟然找到这份狡黠和莫扎特本人的契合之处,在音乐中深埋恶作剧,说不定古尔德和莫扎特还有很多共同话题。


传记写作与音乐欣赏演奏有挺大的共通之处,都是在理解、演绎写作对象的人生。跟市面上其他同类传记不同,这本《莫扎特传》的主旋律是莫扎特与他父亲的关系。作者使用了精神分析法去解读父子二人的亲密和对立,莫扎特总是在屈从他的父亲,逃离后又忍不住想要回到过去的屈从之中。在这一分析体系下,音乐家的人生和作品呈现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莫扎特的作品总会把矛盾藏在和谐之下,他完美的古典主义表象下,能听到反抗、忧郁、挣扎,甚至情欲。挺有趣的,你觉得呢?


作者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王青

校对 |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