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手握钱财的老年群体已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3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俊海;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马立文做客新京报直播间,共谈“金融诈骗套路多 老年人如何防范?”的话题,为老年人防范金融诈骗支妙招。


贝壳财经记者特地根据直播内容整理了一份文字版干货,快转发给家中的老人吧!


新京报:老年人金融诈骗有哪些常见套路?


马立文:常见套路是“诱导”老年人投资理财,承诺高收益、无风险、可迅速致富,非法吸收存款后携款潜逃。具体套路如下:


套路一,原始股。比如,号称公司即将在境内外上市,诱骗老年人抓紧买“原始股”;为了提升可信度,不法分子宣称已获得政府批准,并伪造批文等信息,但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当老年人看见宣称是“原始股”的投资项目时,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套路二,假私募。针对一部分老年人既想理财、又不敢炒股的心理,骗子们又打起了“假私募”“伪私募”的主意,事实上,政策明确规定,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不能低于100万元。所以,当看到有人吹嘘保本保息、没有门槛的私募基金时,老年人一定要捂好自己的钱包。


套路三,“以房养老”。首先,不法分子会通过免费体检、免费领取保健品等方式,先和老年人搭上线。紧接着,他们会和老年人拉近关系,骗取信任,然后,鼓动老年人以房屋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并用这笔贷款投资他们的理财产品,承诺每月会有高额利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这些不法机构往往会按时付款,过一段时间再卷钱跑路,最终可能导致老人无家可归。


套路四:纪念币(收藏品)诈骗。一些居心不良的骗子,打着“限量发行”“高额回报”“绝世珍藏”“定期拍卖”(需提前买入场票)“随时回购”等惯用幌子,用各种高大上的名头来包装纪念币、收藏品。一些老年人看到这么一个“稳赚不赔”的项目后,既不想错过所谓的“独家渠道”,又想“为子孙留一笔财富”,自然就容易陷入骗局,最终发现,所谓的纪念币、收藏品根本不值钱。


套路五:养老服务。市场上有一些养老机构,明明已经超出了现有的床位,还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五花八门的名义,向老年人收取高额的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各种类型的卡充值。还有不法机构和老年人签订会员制养老、养老入住、借款等各种形式的合同,借助“养老服务”噱头进行非法集资。


新京报:针对利用比特币、数字货币等新概念造出来的金融骗局,老年人该如何识破和防范?


刘俊海:首先,希望老年朋友们记住一句话,互联网再大也大不过法网。


利用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虚拟经济、虚拟货币来承诺高额收益的做法并不新鲜,因为这种所谓的“虚拟”游戏背后主体是真实的,出钱的和拿钱的都是真正的实体,比如说出钱的可能是老年人,拿钱的要么是公司,要么是公司背后的老板,所以并不虚拟。


其次,所谓的虚拟货币也要用真金白银去买,但是这些虚拟货币是否一定能换成真金白银呢?老年人一定要清醒考虑。


第三,要理解其中的法律关系,如果是债权投资,老年人作为债权人,那么就要弄清楚债务人是谁。如果老年人是投资人,就要清楚股权投资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是否投资到实体企业?是否能给投资人带来收益?


此外,这些虚拟货币广告一般都宣传一个道理,即快速致富,不劳而获,但老年朋友要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创造幸福生活,一要靠诚实劳动;二可以靠合法经营,如果说买几个虚拟货币就能发家致富,这种模式很难具备可复制、可推广和可持续性。


整体而言,求人不如求己,自我保护才是最有效的保护。老年朋友们也应该加强对新概念的学习以及提高对新概念背后蕴含新风险的警惕之心,要明明白白看广告,认认真真签合同,如果一定要出钱投资,就必须签订合同,如果是格式条款,有霸王条款内容,一定要提出签订补充协议。还要注意留存证据,比如转账记录,收款方的身份证信息等。


一旦出现被诈骗的情况,老年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若公安机关认为不构成犯罪,而是民事纠纷,老年人要及时委托律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也应当开门立案,满腔热忱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新京报:老年人该如何防范金融诈骗?


刘俊海:既要看好老年人的房子、钱包,更要看好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尤其是隐私信息,比如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号、子女的工作单位、收入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温情营销”的方式,给老年人送水果、大米,按摩揉肩,还倾听他们的心事,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很可能会把他们“不当外人”,从而泄露子女的工作单位、收入以及家里的钱财情况,这是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一个重要风险点。


如何应对?原则上,老年人不要泄露身份证号,不能让外人拍摄身份证的照片,也不要随意注册APP,因为这些APP很有可能会在认证环节让老人提供手机号、身份证号、身份证扫描件、甚至录入面容、指纹等生物信息,基本上将个人信息一网打尽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的微信,不要加入不熟悉的微信群,有些微信群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精准诈骗的,如果已在群里上当受骗,退群之前要保留截图,以作为证据。另外,老年人还可以设置骚扰电话拦截,这样就可以把大多数骗子的电话“拒之门外”。


整体而言,随着金融创新的开展,金融诈骗、道德风险、法律风险也纷至沓来,老年人一定要谨防被洗脑、保持定力,保管好个人信息,看好钱袋子和房子,才能有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


新京报:当金融诈骗行为已经发生,老年人该如何处理?


马立文:首先,应该及时出局。一旦发现投资的平台无法兑付或提现,不要轻信平台的拖延理由,应马上止损出局。


其次,保存证据。如果平台出现问题,但暂时还没有关闭,就应该要尽快登陆平台APP或者官方网站下载合同、投资证明、借贷协议、用户协议、担保协议、融资者信息、借款标信息、流水等材料,这些材料都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平台已经关闭,可自行调取银行汇款流水、第三方支付流水、聊天记录或其他交易信息作为证据。


第三,提起诉讼。具体诉讼的思路,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相关诉求、已有证据等判断,专业性较强,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来设计方案。


第四,报警。发现被骗后,不仅要搜集相关证据,还要第一时间报警。


最后,调整心态。从更广阔的角度看,福祸相依,留不住的财,不如随它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