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城乡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然而,乡村的卫生服务,与城市的差距仍然明显,如何让更多的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下沉乡村?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原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司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原副会长李长明,探讨乡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未来。


原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司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原副会长李长明。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中期,中国首次建立了覆盖乡村的卫生服务体系,当时我们有三大法宝,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这三大法宝,得到了世卫组织的肯定的赞赏,认为我们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用符合实际的方法,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问题。

 

如今,7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卫生服务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仍旧存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没有完全消失。这一点,在卫生服务方面尤其突出,乡村医生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沿用着赤脚医生的模式,其教育背景、专业素养、服务水平等,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乡村卫生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了。很多地方的乡村医生,都存在“老的老,小的小”的情况,老的村医,大多是赤脚医生转化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超龄服务,原因之一,是养老供给的不足,使得他们不得不继续工作,获得公卫服务的补贴,以满足生活所需。小的,大多是老一辈的村医,通过父带子、师带徒的方式带出来的,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医疗教育,知识结构、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乡村医生的问题,在今天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但怎样解决呢?让经历了5年加3年的医学规培生去乡村做村医吗?这当然是一个好的想法,但并不现实。继续按照过去的方法,在乡村招募有一定学历的年轻人,培训上岗,也不太合适,一来这样的方式难以提升乡村医生的医学素养和水平,二来乡村医生的待遇、职业前景也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才。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是乡村和城市的连接点,在卫生领域也是如此,那么,是否可以尝试以县域为基础,去改变乡村卫生服务的现状呢?县域是最接近基层的,而基层,恰恰是卫生服务需求最大的地方,因此,县域可能是未来推动乡村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重要的场所和基础。

 

在具体的做法上,首先,做大做强县城的医院,改变过去集中资源建设大医院的做法,把资源下沉到县域,提升县医院的综合水平,吸引更多的医学人才进入县级医院。


其次,可尝试采用“县管乡用”的方法,建立相关的制度,制定激励措施,让县医院的医生,轮流进入乡镇、乡村担任村医,为村民提供卫生服务。

 

县级医院可以解决医学人才的待遇、身份、生活等问题,这是乡村目前还做不到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乡村卫生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稳定性。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乡村医生的执业(助理)医师化,在乡村,这很困难,但放到县医院,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